負動產時代
近年有個詞語很奇怪,叫“負動產”,日本《朝日新聞》就“負動產”專門策劃了一系列的報道,探討這個困擾全國的話題。所謂“負動產”,就是指成為負資產的不動產。不過,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動產怎可能成為負資產的呢?買房保值,甚至是買房升值,可謂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啊!
日本除了東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外,其他地區的房地產已經進入所謂的“負動產時代”。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地小人多的國家,土地資源理應十分稀缺才對。翻查一下數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的經濟表現最強勁的時代,其土地資產總額比美國高出四倍。當時有人戲言,賣掉東京就可以買起美國。怎料短短三十年間,日本始終無法跨過修昔底德陷阱,當簽訂了《廣場協議》後,其經濟增長率一直在低位徘徊,甚至多次出現負增長。可想而知的是,日本人在泡沫經濟時代買下的不動產,這三十多年來是正資產還是負資產的呢?
禍不單行的是,由於經濟持續疲弱,日本人口面臨老齡化和負增長的雙重打擊,年輕人由於經濟的巨大壓力而選擇不婚不育,加上日本又是一個長壽的國家,因此老齡化的壓力特別嚴重。目前日本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已經接近百分之三十,政府推出各類型的鼓勵生育政策實在是情理之中。
在“負動產”年代,日本出現了一門奇葩的生意,就是讓業主付費轉移房產的所有權,簡單來說就是貼錢送樓,其背後的邏輯實在是很殘酷,業主多是長者,或無兒無女,或兒女不願繼承房產,為了減省每年的房產稅項,止蝕轉讓房產可謂是無可奈何之舉。據說有家公司以這樣子的方式收購了一千套房產,當然,這家公司也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因為不菲的稅項實在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日本房產淪落如此,真的刷新了中國人的三觀啊!
陳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