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要學歷史?
我認為歷史教學最重要的是使學生以史為鑒,學以致用。
不少人認為歷史早已過去,古人早已作古,和現實生活沒有關係,所以學歷史沒有用云云。
其實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因為我們現在面對的困局和疑難,我們祖先早就經歷過了,他們就像無數的先賢智者充當我們的智囊團,以他們的成敗為我們指點迷津。而不讀史甚至藐視歷史的人就會不斷重蹈前人覆轍,犯上他們早已犯過的錯誤。
我們平常說“經一事,長一智”,我們無須自己犯錯後才引以為戒,見到別人犯錯也會警醒提防。而把時間拉長,古人也是成功過或失敗過的他人,他們的經驗教訓絕對值得我們汲取,而且是無盡的智慧寶庫。還有古人的智謀和對時局判斷的精準也叫今人拍案叫絕,例如諸葛亮《隆中對》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所以學習歷史,最重要的不是記年份、人名、地點(當然也很重要),而是能從史事或古人智慧中得到啟發,活用於解決當下或將來可能面對的困難。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知名教授呂世浩在他的“歷史思辨之旅”系列中說過,古人以史學為帝王學,讀史到關鍵之處會先把結局蓋上,細想如果自己面臨同樣或類似局面會怎樣做,然後再和結局對照,評價自身方案之優劣。這與我一直以來在歷史教學的主張不謀而合:與其單純背默古人做過的事,不如想想如果你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古人的經歷能啟發你怎樣做或怎樣避免失誤。當然,對史事了解才能以史為鑒,學以致用,所以說年份、人名、地點、經過等關鍵資訊也很重要。
然而遺憾的是,傳統的歷史教學側重於記憶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較少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從而產生歷史枯燥無聊甚至“學史無用”的負面觀感。簡言之,討厭學歷史的人並不是討厭歷史學,而是討厭枯燥無聊的教學模式和死記硬背的考試。
其次,學生能以歷代先賢作道德楷模。
讀過晉文公重耳退避三舍的故事,就該以晉文公信守承諾之美德為榜樣。雖然過了兩千多年,但人類的基本道德規範並沒有大變化,古人的高尚情操仍值得我們效法。同樣是晉文公,在結束十九年流亡生涯回國即位後,論功行賞時卻忘了當年追隨自己的介子推(一說介子推曾於重耳流亡糧絕時“割股”奉君,割下自己的大腿肉供重耳充飢),致使介子推攜母入綿山隱居終老,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民間傳說中晉文公焚山逼介子推攜母下山卻燒死二人,應非史實)。學生應以後一則為反面教材,引以為戒,時刻不應忘記對自己有恩惠的人。
又如東漢名臣楊震,舊友昌邑令王密為答謝其舉薦之恩,深夜懷金十斤相贈,並說深夜無人知,楊震立即駁斥道:“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王密立即羞愧而退。楊震正直的表現就是儒家美德慎獨的典範,即使無第三者在場也絕不徇私,對得起天地良心。縱使學生日後未必有重大成就,但一定要保有正直的品格,而這些先賢都是應效法的對象。
每次重讀《三國志 · 蜀書 · 關羽傳》,讀到關公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我都深受感動。即使一千八百多年過去了,關公義薄雲天的高大形象仍在世人心中長存。雖然史實的劉關張並無結義為兄弟,但關公對劉備的忠誠可昭日月。“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八個字成了後世桃園結義故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誓詞的源頭。而且關公不但對主公忠義,對厚待他的曹操也講義氣,說到做到,斬了顏良,“立效以報曹公乃去”。當然,日後關公剛愎自用,出言侮辱孫權,大意失荊州,最終敗走麥城,那是另一則反面教材了。
歷代可作道德楷模的先賢多不勝數,必定對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大有裨益,在此不再贅述。
除了上述那些得益,讀史更純粹的是可以感悟那一幕幕感動人心的故事。
我一直認為,與其讀那些虛構的小說故事,不如讀真實的歷史故事,當中角色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他們像我們一樣愛過痛過,有一樣的愛恨情仇。
讀三國故事,除了關公之忠義,漢昭烈帝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之義也令我大為感動。劉備臨終時向丞相諸葛亮託孤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人說劉備惺惺作態,但大庭廣眾之下作此承諾必然駟馬難追,再者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故此應是真情實感。昭烈帝最後向後主劉禪留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遺訓和命劉禪兄弟父事丞相,然後便與世長辭了。要多麼信賴諸葛亮、多麼為百姓着想才能作出此番無私的承諾!諸葛亮此後至死都竭力為達成先帝復興漢室的遺願而奮鬥,無愧於他對先帝遺言的莊嚴回覆:“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有些故事則展現了人性光輝和人文主義精神。像“結草銜環”中“結草”的故事雖有怪力亂神,但晉國大夫魏顆的一番話叫人動容:“父親病重時神志不清,應以他清醒時的囑託為準。”故此,魏顆沒依父親病重時所說,要寵妾殉葬,而是依父親平日的囑咐,讓那寵妾改嫁,救活了一條性命。又如北宋名相王安石從不坐轎,因為“豈能以人為畜”。還有宋初名相趙普說的“道理最大”而非皇帝最大都體現了對人、對百姓的尊重和對真理的追求。
我最敬重的皇帝是明孝宗弘治皇帝,他沒有漢文帝或宋仁宗那般的豐功偉業,但他是中國史上唯一自願一夫一妻的皇帝(隋文帝是懼內,獨孤皇后一死,他就花天酒地),一生只有張皇后一位妻子,沒有任何妃嬪。可能是萬貴妃逼害其他妃嬪的陰影叫明孝宗歷歷在目(可能他生母紀妃也是萬貴妃害死的),令他明白到納妾制是天下女子不幸的一大源頭,故而一生只愛張皇后一人,夫妻一同起居,與民間伉儷無異。在君權至上,後宮三千的時代,明孝宗能主動恪守一夫一妻,着實叫人動容、敬佩。
最後說說我對歷史科和中文科關聯教學的一點看法。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和中國語文高度關連,教中國歷史必然涉及詩詞古文,教中國語文更是每每涉及歷史人物和其生平,把兩者有機結合,必定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例如教《醉翁亭記》時可先請學生讀歐陽修的詞《望江南》,談談歐陽修因當中一句“恁時相見早留心,何況到如今”而被彈劾與繼外甥女“亂倫”。雖然歐陽修“盜甥案”被判無罪,但仍被判挪用外甥女嫁妝的罪名,貶官滁州,這才有了傳誦千古的《醉翁亭記》。
結合歷史趣聞甚至“八卦”,比平鋪直敘講解課文有趣多了。
弘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