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汾陽走向世界的動人經歷
賈樟柯是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擅於運用鏡頭記錄大時代的小人物,敘述尋常百姓在經濟運動中的悲歡離合。《電影手冊》主編讓 · 蜜雪兒 · 付東在《賈樟柯的世界》一書指出,賈樟柯的電影以其現代性著稱,風格源自對故事片和紀錄片之間關係的再創造、對新技術的創造性運用,以及對個人和十四億人口的集體之間關係的創造性闡釋,並敏銳地見證了影響中國和全世界的巨大變遷。
《賈樟柯的世界》詳盡介紹和解讀賈樟柯電影,內容涵蓋多篇第一手訪談,涉及童年、工作、拍攝及合作者採訪;而《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是華語電影研究專家白睿文對賈樟柯電影的集中訪談,以年代為序,探討了《小山回家》、《小武》、《江湖兒女》等主要作品,也是賈導戲夢人生的梳理及總結。賈樟柯在書中親述從山西汾陽走向世界的動人經歷,分享作品背後的傳奇故事、創作緣起和藝術理念,記錄各個創作時期的思考與探索,以及對於社會與現實的關懷和反思。通過訪談,讀者可以一睹賈導對電影形式的求索,對電影美學和創作理念的見解,更可見一代內地電影導演的成長之路。
必須強調的是,白睿文前作《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是對華人著名導演的精彩訪談實錄,作者親自跟謝晉、陳凱歌、張藝謀、賈樟柯、侯孝賢、楊德昌、李安等多位導演進行面對面訪談,結合其電影與文學的學術功力和研究視野,呈現出宏觀的華語電影版圖和文化內涵。直到《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白睿文把焦點對準賈樟柯早期作品《小武》、《站台》和《任逍遙》,並進行深度研究,梳理出三者的核心敘事主題,強調了賈樟柯對剪接、電影語言和場面調度的運用。
《電影的口音:賈樟柯談賈樟柯》是白睿文兩部前作的學術拓展和文化延伸。賈樟柯談賈樟柯,有助於挖掘出我們有所不知的心路歷程和個人存在;而電影的口音,是既“中國式”又具有普世意義的比喻。所謂口音,常被理解成方言,象徵了鄉土氣息、地方主義、集體記憶和身份認同。難怪賈導曾於紀錄片《汾陽小子賈樟柯》坦言,從前國家重視“我們”而不是“我”,在集體取代個體的意識形態下,人們像播音員般說同一種語言,連口音也消失了,所有文藝創作都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誕生。
相對而言,賈導早期作品關注當代中國怎樣轉型,還有轉型對草根階層的衝擊。“故鄉三部曲”用晉語汾陽方言講述個體的強烈孤獨感,其中《小武》因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在柏林影展一鳴驚人。而賈導妻子兼御用女主角趙濤,在深圳“世界之窗”任職舞蹈演員的經歷,啟發了他創作出《世界》——試圖探究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選擇,以及中國跟“全球化”的共同命運。
令狐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