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深度”的價值
自一九三四年本傑明 · 格雷厄姆與大衛 · 多德共同寫下《證券分析》這部巨著後,價值投資和基本面分析開始為投資者所認知。終身踐行價值投資的巴菲特,更是被譽為“股神”。而在內地,始終堅持價值投資理念的投資人,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高瓴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高瓴資本集團,二〇〇五年在北京創建,其所管理的基金規模從最初的兩千萬美元發展到如今超過六百五十億美元,短短十數年間,基金規模增長三千多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所以,當高瓴資本的掌舵人張磊,於二〇二〇年推出他的第一本書《價值》的時候,市場反響相當熱烈。
這本書介紹了張磊的個人歷程、他所堅持的投資理念和方法,以及他對價值投資者自我修養的思考,還介紹了他對具有偉大格局觀的創業者、創業組織以及對人才、教育、科學觀的理解。內容豐富,行文流暢,邏輯嚴密,非常值得一讀。特別是他在書中提到的幾點,令筆者感觸頗深。
首先,價值投資的理念是隨市場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早期的價值投資較為依賴對財務報表的分析,之後,慢慢演進到對公司的質地和市場地位的高度關注。今天,價值投資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變化,書中提出:“如果說價值投資的出發點是發現價值的話,其落腳點應該是創造價值”,而其核心,則是“反套利、反投機、反零和遊戲、反博弈思維”。所以對價值投資應從動態的角度去看,墨守陳規無異於刻舟求劍。
其次,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價值投資是“做時間的朋友”,但書中指出,“做時間的朋友”並不是被動接受,而是要主動複盤,找到問題,解決問題。因此,需要具備正確的三觀,並且有求知慾,和終身學習的熱情。
另外,這本書中張磊對價值投資者自我修養的思考,更像是他人生的哲學。他強調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是最為重要的,這不僅適用於投資,也適用於人生。人生如投資,要在短暫的一生中有效運用時間,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框架,善於理解變化,永遠對風險敏感並做好風險管理的工作,有判斷方向的能力,在正確的方向上堅定地行走,能拒絕誘惑,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價值。
也有很多讀者讀完這本書後表示失望,因為這本書並沒有對個人投資者的具體建議。一般來說,個人投資者並不具備專業團隊、超長期理念、全產業鏈思維,以及最重要的資源,而機構則有機會聚集一幫靠譜的人一起做成投資這件有趣的事。然而個人,無論在投資還是人生中,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獨行者。這很正常,也必須接受,胸有丘壑,才能容納山川大海。這是個鳳凰涅槃的過程,卻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發,是永遠讓自己做個理性的人,如果用兩句話總結,那就是:投資需備體系,人生要有格局。
楊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