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定時點量暴雨預報屬世界難題
【本報消息】立法會口質大會上,議員林倫偉認為本澳近年氣象預報和水浸預警與居民的期望有落差,口頭質詢當局如何加強。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表示,本澳氣象局在科技儀器並不比其它地區差,每當打風、落雨都會與鄰近的香港、珠海保持密切聯繫。強調並非氣象局做得差或同事能力不足,而是技術上要作準確預測的確存困難,冀公眾能明白。
羅立文指出,近一、兩個月,世界多地發生極端天氣事件,天氣變化莫測,好難預報,希望大家理解。氣象局長梁永權解釋,對於暴雨和熱帶氣旋預測有基本性的分別,暴雨影響的範圍面積小,時間都較短,世界以數值預報系統、臨近預報系統作為主要預測手段,最後交由氣象工作人員經客觀資料作主觀判斷。定性降雨預報有一定把握,當局亦會提前數天,或未來兩、三小時預報可能有大雨,但對於定時、定點、定量的暴雨預報,至今仍是世界科學的難題。
梁永權指出,當局一直完善暴雨預報,例如引入臨近預報系統、加強交流、資料交換、合作培訓,以提升暴雨預測能力。已引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開發的風暴潮綜合分析預報系統,並於今年投入運作,為惡劣天氣提供更全面、客觀的預報。氣象警告推廣方面,當局近年致力向大眾推廣氣象防災、減災的知識,介紹澳門常見惡劣天氣及有關應對安全措施。
林倫偉在追問時認同本澳氣象預測儀器水平一流,但當局判斷牽一髮動全身,氣象局的預測影響教青局判斷,影響每位家長、學生。希望有一流儀器,也要有一流的官員,關注氣象員的專業判斷。羅立文認為,“氣象局職能是預報,並非實報,每個人如何用氣象局的預測是每個人的責任”。梁永權補充,坊間以為當局只用儀器做判斷,過去數十年儀器進步很多,但暴雨預報的難處在於超級電腦運算方程式的開發上,在氣象界仍是一個瓶頸位。但要精準預測未來六十分鐘累積雨量,相信需要客觀臨近預報系統給出合理、充足理據,讓氣象員作出有根據判斷。對於六月初本澳發生暴雨的一天雨量較過去六月平均雨量超出八成,屬極端災害性天氣,這些情況可預測性相對較低。承認掌握天氣變化上還有很大進步空間,甚至全球各地也一樣,需要共同努力。
議員蘇嘉豪關注當局六月初暴雨後檢討情況、麥瑞權建議政府多舉辦演習,增加居民對氣象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