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南理窟
在研習朱子文化的時候,我們會碰到“程門立雪”、“吾道南矣”、“道南理窟”這樣一些詞語。了解這些詞語中的故事,對於我們進一步探窺理學堂奧,也許會有一定的幫助。
“道南理窟”固以摩崖石刻名,其實際內涵則道出了武夷這座文化名山一脈相承的理學成就。正如“程門立雪”、“吾道南矣”故事所說,理學的南傳,由洛學過渡到閩學,楊時無疑是最關鍵的人物。《宋史 · 楊時傳》中說:“朱熹、張栻之學,得程氏之正宗,其原委脈絡皆出於(楊)時。”明代著名學者程敏政指出:楊時“有功於前聖,有功於後學”,“無龜山則無朱子”。
楊時,字中立,號龜山,北宋將樂人。二十四歲中進士,調官不赴,潛心經史。二十八歲時在建陽游酢(定夫)的引薦下,一同往穎川禮拜二程為師,成為二程一千多學生中的高徒。楊時辭歸時,程顥送之出門,並對大家說:“吾道南矣。”
楊時南歸後大力研究和傳播理學,並創造性地闡發“理一分殊”、“性與天道”這一哲學體系。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集、整理、校正、潤色,最終完成了《二程粹言》、《伊川易傳》,使二程的學說得以流傳後世,為以後朱熹的《四書集注》、《周易本義》等經典著作,提供了大量重要的理論依據。楊時用了近五十年的時間傾畢生精力教學育人,桃李滿天下。他還於公元一一一一年在無錫創建東林書院,在此講學前後十八載。
自楊時後,理學一傳羅從彥,二傳李侗,三傳朱熹。朱熹集儒學之大成,創建了考亭學派,使福建成為“海濱鄒魯”。程朱理學在武夷一帶植根繁衍,經久不衰,播揚碩果。由此可以看出,把武夷山譽為“道南理窟”,並非溢美之詞。
石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