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彌新的《五朵金花》
公映於一九五九年十月的音樂愛情電影《五朵金花》,今天在相關網站點開或者下載觀賞,仍讓人欣喜、沉迷、追捧。那純真質樸、不摻物質條件的愛情,引發無限的嚮往與共鳴;那悠揚婉轉動聽的民族樂曲,總是縈繞腦際,讓人回味、難忘。
在雲南大理白族傳統的“三月街”盛會上,來自劍川的騎馬能手阿鵬,和副社長金花一見鍾情。兩個年輕人約定“明年花開蝴蝶飛”的時候再相會。來年阿鵬如約而至,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那裏叫金花的女子竟有多個,除了積肥模範金花外,還有畜牧場的金花、煉鋼鐵的金花和拖拉機手金花等。阿鵬便與兩位前往採風的藝術家,走遍洱海蒼山的村寨找金花。經過一次次誤會之後,有情人終“撥開滿天雲和霧”成“地久天長”之眷屬。
在改革開放前的新中國電影裏,《五朵金花》是少有的不帶政治色彩的影片:沒有所謂思想覺悟,沒有階級鬥爭,沒有派別對立,沒有政黨成分,沒有政治術語。完全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讚美愛情,追求進步,但同時也表露勞動光榮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這是影片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一大主因。
在影片籌拍之初,負責作曲的音樂家雷振邦就先對編劇提議,把許多場合的人物對話改為對唱,也得到導演的肯定和支持。於是,一支支清新脫俗帶有西南邊陲少數民族特色的曲調,如涓涓溪流,在劇中唱響。但也正是這些沒有豪言壯語的山歌,唱出了角色人物發自內心的質樸情懷,把他們對生活的喜怒哀樂,對認定情感的孜孜以求,細膩地表達出來。即便是半個世紀後的今天聽來,仍是有如天籟之音。譬如插曲《繡荷包》,就略略哀怨地唱出女主人公盼望情郎的焦急心境:
金線挑來銀線繡,繡得春色飛上樓;暗藏心事有誰知?難解相思愁。
燕子飛過樓窗口,要捎書信又害羞;莫是劍川花開遲,誤了好時候。
《五朵金花》的主題曲《蝴蝶泉邊》及片尾曲《太陽一出雲霧散》更是膾炙人口,醉人心扉。這部電影的成功,和此後數十年不因社會環境的改觀,不因時代的變化發展,從沒有淡出人們的記憶,也沒有因當年拍攝技術稍為落後而成為歷史,湮沒在膠片墳墓,消失在時間長河,而是以勃勃的藝術生命力,流傳下來,成為難得的經典。可以說,片中的歌曲功不可沒。
藝術創作,包括影視作品,留下時代特徵與烙印,天經地義,無可厚非。但不能違背人的本性,更不能泯滅人性。這也可以算是電影《五朵金花》給我們的啟示吧!
輥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