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節的評論
如果評論是一地藝術的記錄(或稱“接受史”),那麼每年本地劇場評論最活躍的時期,當屬澳門藝術節舉行期間與之後的一、兩個月。藝術節因為它的受注目程度與話題性,往往更容易吸引評論書寫者去看去寫,這是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可是也是個不太健康的現實,不管評論內容是正面還是負面,評論本身已經與資源掛勾。每年很多缺乏資源的團體、初生之犢,也許同樣需要評論,可是卻常常乏人問津,造成劇場史的記錄與書寫的失衡現象。
當然,這麼說並非否定要更多人去評大型藝術節慶,因為藝術節作為一年一度的官方大型藝文活動,評論人應該起着更重要的使命。除了作為創作團隊、觀眾與作品之間的橋樑,更應該是討論、反思的引導者,不只針對單一作品、團體,還需要對政府文化想像、文化政策進行觀察,提出意見。
一個藝術作品為什麼出現在“藝術節”中?必須不是一個獨立的考量,它牽涉的是節慶的整體規劃,節目提供與購買者之間的互動,更重要的是節慶策劃者想要透過這一系列節目的美學、內容以及製作模式,為這個地方的人提供一種怎樣的文化想像?評論,在這裡有個十分重要、具文化使命,又經常被忽略的角色。
回看本年澳門藝術節舉行至今,在《澳門日報》、《訊報》、《論盡媒體》和《評地》四個媒體中,總共出現了大約三十六篇評論文章,其中大部分都屬單一作品討論,涉及藝術節策劃與整體現象的文章約只有五篇,比例很低。反而,因為藝術節的評論,卻引起了一些“再評論”文章,即是說,評論的對象並非任何藝術節中的節目,甚至與藝術節沒有直接關係,而是一些評論藝術節的文章。
(記我的藝術節 · 十三)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