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3D列印鋼橋在荷蘭開放
早前,工程師
在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的Oudezijds
Achterburgwal運河上安裝了世界上首座3D
列印鋼橋。據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一份報告,在鋼橋建成
後,將對行人和騎單車的人(可能還有滑板車)開放。
經過四年多的建設,這座S形橋將作為荷蘭首都的“活實驗室”,處理行人交通。這座橋的物理建造需要四個巨大的手持火炬的機械人六個月才能完成,一層一層地精心建造,總共使用了四點九噸鋼材。然而,在該過程開始之前,荷蘭公司MX3D的科學家們花了四年時間進行初步研究和開發,以確保成品是健全的。
這座長四十英尺(約十二米)的橋樑最初設計是在現場建造,然後在水面上列印,但之後考慮到後勤和環境問題而改變了原定計劃。相反,公司想到用機械人手臂和焊接機器在一個車間創建了這座橋,之後只要安裝到位就可以使用。由於施工方法新穎,以前沒有在任何這樣的大型項目運用3D技術,MX3D公司與阿姆斯特丹官員合作還制定了新的安全標準,並與包括英國的阿蘭圖靈研究所在內的合作夥伴協調,為天橋配備了一個感測器網絡。
MX3D公司表示,一旦到位,這個裝置能夠收集“橋樑交通、結構完整性以及周圍社區和環境”的資料,其中的資訊將被用作“橋樑的‘數位雙胞胎’的輸入”,將進行監控以檢測任何安全問題。橋樑底部的鋼甲板還會提供額外的穩定性。這些資料也有助於將來設計類似的橋樑。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參與評估這座橋的“性能”,這座橋裝滿了感測器,因為它正在被行走。從感測器收集的資料將使專家能夠監控它在其使用壽命期間的變化,例如鋼材是否因人流而屈服,並測量公眾如何與橋樑互動,例如有多少人使用它。
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的帝國共同撰稿人勒羅伊加德納教授說:“以前從未建造過一種大而堅固的3D列印金屬結構來處理行人交通。我們在整個列印過程中和完成後對結構及其元件進行了測試和類比,很高興看到它最終向公眾開放。”
3D列印曾經是精通技術的愛好者的領地,近年來已經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工業應用。二○二○年,一家加利福尼亞公司開發了一種工藝,可在不到廿四小時內對三百五十平方英尺的房屋進行3D列印。在整個大流行期間,人們對3D列印進行了研究,以填補醫療用品短缺造成的空白。
水 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