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屈臣的澳門居所
澳門藝術博物館藏有《托馬斯 · 屈臣在澳門家中的陽台》,約成圖於一八五○年。①這是一幅構思頗為講究的風景畫。畫作以鉛筆起稿,再用褐色烏賊液重新勾勒輪廓。畫中帶坡屋頂的三座小屋構成“L”狀西洋建築作為主體,室外空間為鋪設有方格地磚之陽台,錯落有序。建築物外牆以木百葉門窗為主調,門頂配以三角形山花裝飾,山花頂部架上由竹子構造的遮陽架,平台一側有長方形的花圃座和盆栽。
屋頂被着上褐紅色的水彩顏料,百葉窗着上草綠。畫作中心位置有一小童,左側有盛放花卉和欄河;後面是南灣堤岸和西望洋山,以及山頂建於一六二二年的聖母堂。
作者托馬斯 · 屈臣(Thomas Boswall Watson,1815-1860)出生於蘇格蘭,一八三五年畢業於愛丁堡大學,②是一位醫生。一八四五年,三十歲的他抵達澳門,承接亞歷山大 · 安德遜醫生(Alexander Anderson)的醫務所行醫。由於醫術高明,他成了從廣州返回澳門休假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高級職員的醫生,也是寓澳的英國畫家喬治 · 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的醫生、贊助人和學生。
在錢納利的指導下,托馬斯 · 屈臣發揮他的藝術天賦,既能在老師起稿後的畫面上協助着色,也可在老師居處附近對景描畫。他儘管業餘,但在英國時已習畫,水平很高,格調怡人!妻子伊利莎伯 · 史迪雯(Elizabeth Stedman)一八四六年來澳門與之團聚,也畫素描,夫婦倆追踵喬治 · 錢納利的畫風。顯然,圖中是托馬斯 · 屈臣筆下家居的一角,地點是南灣,而且陽台向南,對着海邊。
“觀看”的本質,首先是訊息的有效傳遞,圖式、審美當在其次。托馬斯 · 屈臣居所在哪?
英國著名美術史學者孔佩特(Patrick Conner)指出托馬斯 · 屈臣一家住在“南灣 · 2”(2 Praya Grande)。③而曾幾何時的“南灣”其實是“大海灘”(Praia Grande),十九世紀來華的西方人,大都在此上岸。饒有趣味的是,從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圖書館所藏、約攝於一八七四年前的《澳門港灣》(Haven van Macao)④上,我們發現右側最高的建築物是主教座堂,遠處是灣仔山,旗桿的位置就是往昔的“稅所”,它就是南灣一角;在中部有一座與托馬斯 · 屈臣畫作外觀相似的房子,而且在陽台右側有一幅斜頂的牆。
而澳門檔案館藏的一幀約一九一○年的明信片《澳門全景圖》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一房子。⑤
要證明這是托馬斯 · 屈臣在澳門的居所,似還需證據,因為按同一建築圖紙,是可以建造相同的房子的!由此,房子周圍情況是考量的元素。巧合的是,澳門博物館館藏中有兩張繪畫:其一是他很可能成圖於一八五六年的《從陽台眺望澳門》,上有:“View from our Terrace-Macao”(從我們家陽台外望 · 澳門)。⑥畫面中右側有斜牆,其上方是教堂外牆。一望而知,它就是主教座堂的後立面,也就是托馬斯 · 屈臣家中陽台另一側的景致,遠方樹木蔥籠之處是東望洋山。
其二是喬治 · 錢納利畫於一八四九年十一月八日的《屈臣醫生的房子》(Front of Dr.Watson's House)⑦,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正門,以及主教座堂沿街側立面。
另一方面,托馬斯 · 屈臣有一幀鉛筆畫描畫加思欄的,並在背面寫着:“View of Franciscan Fort Macau,China from our terrace.”(從我們家的陽台看中國澳門加思欄炮台)⑧由此可以證明他的居所,應座落於現在南灣大馬路時代商業中心的後面。
需要指出的是,英國學者有關“南灣 · 2”的表述,可能一八五○年前後的“南灣”以一段或二段來劃分。《陽台風景——澳門》欄河之外是密集的房子,頗有葡萄牙特色;可是在《托馬斯 · 屈臣在澳門家中的陽台》中,欄河外卻見不到房屋,只呈現海面和漁船的一角。很明顯,作者在這裡進行了藝術處理。後者背面寫着:“Our house
with Papa's love to Sophia and Janet.”(我們的家,向索菲亞和珍納送上爸爸的愛)這是他寄給仍居於蘇格蘭的兩位女兒的禮物。他們夫婦共育有九個孩子,其中六個出生於澳門。他們在其筆下的陽台中多次出現,淵源有自!
托馬斯 · 屈臣去過廣州,是喬治 · 錢納利一八五二年五月三十日凌晨逝世後對其遺體進行解剖的人,⑨一八五六年離開澳門去香港,妻子於一八五八年返回英國。財務狀況的不穩定、脆弱的健康狀態,使他想念故鄉,故於一八五九年返回祖國,翌年逝於愛丁堡。
倫敦、香港和澳門賈梅士博物院於一九八五年舉辦過托馬斯 · 屈臣的畫展。同年六月,澳門市政廳於向英國一間畫廊購入《托馬斯 · 屈臣在澳門家中的陽台》。其成於澳門,自澳門寄出,最後歸於澳門,意義豈不非凡?
陳繼春
註:
①《托馬斯 · 屈臣在澳門家中的陽台》,紙本水彩,鉛筆、墨水,11X19.5厘米,澳門藝術博物館藏,編號A-PW1998-000124。
②參看《東土風物——錢納利及其流派》,頁134,香港藝術館,香港,一九八五年。
③Patrick Conner,“George Chinnery 1774-1852:Artist of India and the China Coast”,Antique Collector's Club Ltd. Woodbrige,Suffolk.England,1993,P.290.
④https://digitalcollections.universiteitleiden.nl/view/item/769577?solr_nav%5
Bid%5D=b88573e722a80d868bf9&solr_nav%5Bpage%5D=0&solr_nav%5Boffset%
5D=18。資料摘取日期:二○二一年六月二十三日。二○二一年六月十八日蒙余國先生提示,深謝!
⑤二○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蒙禤廣瑜先生提示,深謝!
⑥托馬斯 · 屈臣《從陽台眺望澳門》,紙本水彩,35×25厘米,澳門博物館藏,編號MM6665。圖載“Thomas Boswall Watson(1815-1860):Impressões de Macau,China-Um álbum Inédito”,Praia Grande Edição,Macau,2014,P.3.
⑦錢納利《屈臣醫生的房子》,紙本鉛筆,21.4×20.4厘米,澳門博物館藏,編號MM5281。圖載《他鄉故里——喬治 · 錢納利作品集》,頁160,圖版113,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澳門,二○一○年。
⑧“Dr.Thomas Boswall Watson(1815-1860):Physician and Amateur Artist in China”,(Catalogue 40),Plate 57,Martyn Gregory Gallery,London,1985.蒙薛啟善先生協助,深謝!
⑨William C.Hunter,“Bits of Old China”Kegan Paul,Trench, & Co.1 Paternoster Square,1885,London,P.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