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美食米酒雞
若干年前,氹仔一家食肆推出一道美食,名曰“米酒雞”。這三個字拆開,每一樣都可以入口落肚的,把第一二字結合起來又是佳釀,如石灣米酒、九江雙蒸之類,都是以米釀製的醇醪,通稱米酒。而“米酒雞”是否米線(米粉)配搭酒煮雞?因為未吃過,無可奉告。
“米酒雞”,肯定是借音之粵俚。“米”,是“勿”的轉訛,潮州語的“勿”字,音近於廣府話的“米”;“酒雞”是“走雞”的借音。“米酒雞”就是“勿走雞”,義為“勿失良機”或“切勿走寶”。
光是“走雞”兩字成為一個詞語,有“失去機會”的意思,又可作“漏網之魚”解。據一些老街坊憶述他們的童年往事,謂早歲葡治時期,遇有天花或瘟疫,醫護人員配合警察,攔截途人種痘、打防疫針。那個年代市民對西方醫術還不夠認識,特別對那根尖長的注射針有無限的抗拒。遙見“打針”,即退避三舍,奪路而逃,希望“走雞”。
日前本澳實施全民核檢,不過仍有“走雞”現象,對於沒有接受核檢的人士,當局促請盡快檢測,已主動通過短訊和電話聯絡,了解他們沒有檢測的原因,從而提供協助。若經了解及勸喻後,依然拒絕核檢者,將交由警方尋找,送往指定地方進行醫學檢測;若仍不願意,需接受十四日醫學觀察;再不願意者,會被發出強制令。
最終會被發出強制令。無他,請品嘗“米酒雞”而已,這杯“米酒”先是敬酒,如今變成罰酒了。
核檢,不外防患於未然,對被檢測者有百利而無一害,對廣大市民來說,是多一重保障以策萬全,拒絕檢測無異一粒老鼠屎而壞了一鑊粥。一鑊粥倒掉,極其量是有點可惜,倘若由於一小數人拒檢,其後果是嚴重的,生命與整個社會經濟的損失是難以估計。
《韓非子 · 喻老》:“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這是說:有形的東西,大的一定從小發展起來;經歷久遠的事物,多的一定從少發展起來,所以《老子》說:難事從易起,大事皆由小而來。《韓》又說:“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熛焚。”(說文:熛,火飛也。)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