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典型 難起共鳴
鄧 蘭
疫情下,本年度香港很多年度的各類文化藝術節依然無奈地取消。但今年暑假的“國際綜藝合家歡”(七月九日至八月十五日)還可以出台實在令人鼓舞。演戲家族應香港康文署之邀,製作本地原創音樂劇《路比和嫲嫲的鐵路5號》作開幕節目,為觀眾帶來約一小時二十分鐘的音樂劇。九號的場次吸引了大批香港文化人和觀眾入場,不過這節目卻令筆者有點失望。儘管如此,不少觀眾還是拍爛手掌,不難令人認同文化藝術是市民期待已久,甚至到了渴求時刻,就算製作水平頗有偏差,一般入場觀眾並不失望。
打着合家歡的《路比和嫲嫲的鐵路5號》是套溫馨節目。嫲嫲患了認知障礙,孫兒路比在嫲嫲去世前寧願打機都不到醫院見阿嫲一面,終於嫲嫲走了,路比轉入另一時空的鐵路車站,竟再遇嫲嫲。二人一同登上列車,經歷從前兩嫲孫相處的時光,一起尋回失落的愛。劇本是很典型的題材和故事。編劇選擇的幾個片段如路比三歲、三年級、五年級和初中陸運會時與嫲嫲的關係作為故事的核心,縱然這些是孩子成長較重要的時刻,算在常理之下,但內容也委實太過典型。三歲時玩玩具阿嫲錫到燶;三年級時,其他阿媽都趕着為孩子安排最好的,路比嫲嫲卻不願孫兒太辛苦,只希望他可以愉快成長;五年級生日會時路比有點野蠻,但嫲嫲最終還是用愛去教導路比。編劇要提出一老一幼原是相愛沒有問題,但事件卻典型得令人沒有半分驚喜,而導演在這幾個環節的處理也像肥皂劇般讓演員大叫大鬧,令人感到有點疲勞轟炸。由真人扮玩具或一班阿媽嚷着要為個仔準備最好的場口也是十分典型。安排在舞台前搬箱作列車到不同站也是常見的劇場式處理,至於由演員同時作舞蹈員在舞台後端或前方穿插基本也是常見常用的點綴。筆者不是妄求新意的人,沒有創新絕無問題,最重要是用得好不好,但這節目的劇本和處理確是少了一點設計。其中一人橫抱起一女舞者喻意蝴蝶自由飛翔,但女舞者幾回都予人像要倒下的感覺,實在糟糕。
下半部兩嫲孫在陸運會中倒轉了身份帶來一點起伏,但處理上依然是“嘈嘈閉”,演員大吵大鬧個不停,笑料是堆砌出來的。尾段回到路比十三歲時嫲嫲走前一段較舒服。縱然嫲嫲那連串的對白也是典型得當她說第一句,你已可猜到後面的對白,可喜的是演員楊詩敏很懂得去表達,雖然是耳熟能詳的囑咐和祝福語,卻說得真摯親切。整個戲中她與王耀祖飾演的路比演與唱俱佳,雖然後者要演三歲和上三年級或五年級的孩童多少是牽強的,但其亦盡力擺脫假天真,跟楊詩敏支撑起了這音樂劇。本來音樂亦做得不錯,但在話劇的部分實在太嘈,某程度上反而掩蓋了音樂的可取,尤其大合唱的快歌,令人已沒有心機去欣賞。反而劇中較靜態的部分和慢歌更予人代入角色的矛盾與糾結,也能在常態的人與事中,牽起共鳴的一刻。其餘吵鬧部分儼如看處境鬧劇,頗令人厭惡!綜觀而言,《路比和嫲嫲的鐵路5號》的手法劇場味很濃,在一貫舊題材下做不出開闊清晰感,過於典型的處理難起共鳴,一雙主角雖然落力,但在過於熟悉的框框下,亦不易脫穎而出。
演戲家族是香港一大藝術團體,近年多製作本地原創音樂劇,亦多見好成績。今次是年頭才應邀製作這節目,時間十分急速,對一個全新音樂劇而言,或許不能要求太多,但劇本的內容和處理水平,的確跟之前劇團製作的節目有相當大之差別。現場的掌聲或謝幕時那些叫好是捧場而發還是真心的呢?如是後者,可是危險的先兆,文化藝術水平倒退,包括製作單位的視點與觀眾欣賞水平,在相對較少外國團體來港演出期間,本地藝團和藝人幾乎成為節目的出路,尤其拿資助的,究竟要寬鬆,還是要更嚴格批核,此時此刻評審的角色變得更為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