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連載小說
本澳確診新冠肺炎的一家四口,繼錯記酒樓行蹤後,事隔兩星期,奇跡地突然想起自己的行動軌跡,曾聲稱沒有去過公眾地方的當日,原來竟去過銀行、政府公證部門以及社團機構。隔日,又憶起兩間位處鬧市的電訊公司,情節之跌宕起伏,看得人心潮澎湃,猶如追讀報章的連載小說。
究竟是瞞報抑或純粹不記得,視乎當局掌握多少證據,以及對心素的判定,陪診假四處亂跑,連連出境,當事人如何解釋。無論如何,從確診到“解鎖”行蹤記憶,長達近十日,病毒可能早已擴散。
全民核檢期間,全澳市民冒雨輪候,首日更是蜂擁而至,人群聚集之眾,儼然隱含大型病毒傳播鏈風險。及後,確診者方如夢初醒,原來當日自己與老伴還去過銀行、政府部門和社團機構,睡一覺後再補充曾踏足兩間電訊公司,情節之離譜十足多年前的偶像肥皂劇,男主角失憶後又突然恢復記憶,發覺自己是首富之子。只不過對澳門人而言,這家人被喚醒的記憶,不是青蛙變王子的驚喜,而是再次陷入惶惶不安的驚嚇。
去過這麼多地方,銀行活動尚可說是生活瑣事,記憶水過鴨背而有所遺漏,何以前往公證部門排隊一小時認筆跡也可忘記?夫婦二人在兩間電訊公司逗留時間合共近一小時,難道公證手續、赴社團機構和電訊公司辦事也屬於個人恆常活動?手機沒有留下任何提示痕跡?還是他們根本沒有認真回想行蹤,甚至不願主動揭露這些行蹤,以防受到倘有的紀律責任?否則,相隔多日才突然交代,記性之差、期間之長,未免太不合理。
雖然首場全民核檢均呈陰性,但不要忘記Delta變種毒株之高隱秘性,鄭州有病例直至第八次核檢才確診陽性,足見病毒之狡猾。而確診家庭這樣擠牙膏式的回憶過程,可謂陷小城於險境。澳門地小人多,人口密度高,流動性又強,一旦經歷社區傳播,爆發風險極高,繼而影響多少商家的經營、多少員工的生計、多少家庭為此受到衝擊?無怪社交平台上罵聲一片,當初對其等不幸染疫的同情,也隨之消失殆盡。
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對澳門人的提醒,在疫情常態化下,做好個人行蹤記錄,不要以為有“天眼”就奉旨依賴科技。而且,Delta未完Lambda又至,長遠而言,如何在抗疫工作與社會經濟發展間取得平衡,也是對每一個城市的綜合考驗。
回顧本澳,目前正上演這部以疫情為題的連載小說,最終全文多長、涉及幾多章節,尚未可知,還看作者對於體裁、劇情設計與節奏的把握,以及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對大腦皮層的訊號刺激。目前為止,該小說可謂“劇力萬鈞”,看得人心驚膽顫,深怕有日自己或家人也被無辜殃及,成為小說支線素材。
接下來的日子,澳門人除了要繼續打醒十二分精神,做好自身防疫工作,勤洗手、戴口罩之外,欲知後事如何,恐怕亦只能搬張凳仔,靜待作者的“下回分解”。
蘇九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