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價漲主因是中國耗量升
中國經歷了史上最嚴重的非洲豬瘟,全國養豬業幾乎“全軍覆沒”(豬口消滅了六成),現已漸漸恢復其豬隻飼養數目。過去五年全球粟米的進口量增加了四千二百萬噸,其中超過半數進口增幅來自中國。
在中印兩個大國增加進口糧食的同時,全球許多重要的糧食生產地區,經歷了嚴峻的旱災。以巴西為例,它經歷了百年不遇的苦旱,預測農作物收成會大減一千一百萬噸;阿根廷同遭此苦,甚至美國亦然。本來南美之失就是北美之得,然而美國中西部與大平原(密西西比河以西、洛磯山脈以東)粟米生產帶,都經歷嚴重旱災。假如北美洲的農產品收穫,一如赤道以南地區一樣差,粟米買家將會經歷更痛苦的價格上漲。
至於牛奶,今年國際牛奶價格一直處於堅挺狀態,新西蘭每周的全脂奶粉拍賣,是全球乳業的價格指數標竿:三月份達到每公噸四千三百六十四美元的峰值,是二○一四年以來的最高位。牛奶價格之所以一路向北,與許多商品價格上漲一樣:中國需求強勁是主要推動因素。
中國消費者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從蛋糕到各種糕點,到港澳人所稱的“廢水”產品銷量激增。所有液體類與固體類乳脂,都是上述食品的主要原材料。這類乳製品的銷量增加,是造成牛乳需求上升的驅動力。儘管美國液態奶的消費量也不少。但中國人的消耗上升,才是關鍵。
中國當然想自己增加原奶的產量,但礙於土地供應及動物飼料生產能力之限,由二○一六至二○二○年間,奶牛數目實際上由八百萬頭減到六百二十萬頭。但還是通過集中飼養及優化技術與管理來達至增產。
(人口大國需求殷:未來糧價一路向北 · 四)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