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周期管理 科學控疫情
近日,內地多省市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澳門亦未能倖免,八月三日錄得四例確診病例,本地一年多都沒有本土感染個案的紀錄最終破防。的確,本澳零確診超過一年,防疫意識容易鬆懈,加上疫苗接種率遠遠不夠。此次新一輪疫情再現,為澳門社會敲響警鐘。疫情爆出後,澳門特區政府反應迅速,馬上宣佈進入即時預防狀態,啟動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管理機制,開展全民核酸檢測,彰顯防疫速度和力度。
全民核檢首日混亂
然而,特區政府因應疫情收緊出入境政策,要求通關人員需持二十四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相關配套措施卻有所欠缺,令不少外僱、旅客措手不及,為配合幾度變更的通關措施,許多民眾通宵排隊進行核酸檢測,甚至滯留“瞓街”,令人深思澳門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談何容易。其次,全民核檢部署安排不充分導致效率低、現場混亂。首日,預約檢測以及識別市民陰性檢測結果用作出行用途的健康碼軟系統出現故障,多個監測站周邊排起多條人龍,許多市民反映至少要輪候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採樣,且未能向老弱者提供座椅等支援,更有人在惡劣天氣下苦等出現不適,同時,排隊期間並未使用智能化手段對人群進行科學分流,社交安全距離規定形同虛設,致使密閉空間人群聚集,人為製造了防疫漏洞,同時顯示當局在構建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上收效甚微。
就在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提出,疫情防控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並強調要補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短板,着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顧名思義,“全周期管理”包括了問題研判、資源動員、行動處置、監督回饋、應急處置、評估反思等環節,並涉及政府、居民、市場企業等多個參與主體。可以說,城市全周期管理需要把城市看作一個生命體與有機體,既注重從源頭出發,講究前瞻性、預防性,也強調整體性的系統治理,使各層次、各階段、各領域由點匯成線、由線聚成面,環環相扣,從而織密常態治理和非常態治理的城市安全網。
完善多元主體治理
今次疫情反覆暴露了跨部門協調聯動不夠暢通、專業人才隊伍裝備相對薄弱等公共行政領域的諸多問題,系列亂象反映出澳門特區政府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上還有不少優化空間。習主席有關“全周期管理”理念的論斷,則可以為澳門特區做好疫情科學防控提供理論依據。特區政府需以此為抓手,總結反思前段時間的施政舉措,通過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務必做好頂層設計、基層支撐與中層承接,形成“全周期管理”體系,進一步深入研究完善澳門的城市治理。
有鑒於此,建議政府汲取教訓,充分調動好社區、社團與群眾等多元治理協作力量,提升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和效能,完善多元主體治理格局,增強社會子系統韌性;其次,摒棄過去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治理者宜緊緊圍繞城市治理變化需要建立起集成化的治理信息系統,實現城市治理的精準研判、周密部署、系統推進和高效運轉;再者,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先進信息技術手段,提升科學化、精緻化、智能化危機治理水平,着力構建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增強城市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以及信息傳遞效率。
居安思危防疫勿鬆
此外,雖然當下全民核檢全陰似乎讓人如釋重負,但眾所周知的是,澳門經濟非常依賴外部環境,內地疫情反彈及出入境措施收緊嚴重影響本澳中小微企的經營生存,特區政府需思考如何在疫情反覆中保持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推出針對性經援民生措施,為廣大居民減負,穩定民心增強抗疫信心。與此同時,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新近出現的Delta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傳播力強,潛伏期長,使新形勢下嚴防死守的壓力增大,特區政府須持續留意內地及臨近地區疫情變化,從嚴把關,社會上下更要居安思危,切勿鬆懈防疫,積極考慮接種疫苗,建立全民群體免疫,方能有效應對。
進一步而言,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澳門作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典範,同時也是國家治理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完善其城市治理體系,是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一項長期任務。在習主席有關“全周期管理”理念的指導下,澳門特區政府務必要加快推進與“一國兩制”實踐和城市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特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更新治理理念,以城市全周期管理意識為旗幟,對城市治理進行變革與重塑,努力提高政府管治效能和服務質素,拓寬居民參與社會治理渠道,最終實現良政善治的施政目標。
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 葉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