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三
2021年08月18日
第C05版:蓮花廣場
澳門虛擬圖書館

教育當局應適當參考內地雙減政策

教育當局應適當參考內地雙減政策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及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及發出通知,要求各部門結合地區實際情況,認真貫徹落實。當中,筆者認為最少有以下兩點值得澳門教育當局參考及採用,下文將分述之。

一、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

根據《意見》第4點至第8點的規定,嚴禁學校給家長佈置或變相佈置作業、明確小學一、二年級不佈置家庭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並要求教師加強完成作業的指導,例如小學生要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初中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學校和家長要引導學生科學利用課餘時間,除回家完成剩餘的書面作業外,亦應開展不同的文藝體育活動,限制學生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要求其按時就寢,鍛鍊體魄,養成良好學習生活習慣。

反觀,本澳的幼兒及小學教育,不時有學校為幼兒佈置美勞作業或親子閱讀報告,動輒需要學生製作諸如旅遊塔、媽閣廟等模型建築,又或向父母派發親子閱讀冊,要求每學期完結前,交給老師檢查。儘管校方並無硬性要求父母必須參與,但看到其他學生由父母協助製作極為逼真的美勞作品,又或提交一本畫滿圖畫、寫滿字的閱讀冊。倘父母真的只交由孩子自行製作,或呈交一本空白的閱讀冊,不但憂慮幼兒沒有足夠能力獨自完成,而且擔心與同學比較之下,幼兒自尊心或會受挫。所以,父母就算在百忙中,也要抽時間完成校方為孩子佈置的美勞作業及親子閱讀功課,哪怕這些活動有益於親子關係,但對雙職家庭來說,這種作業無疑增加了父母的壓力。

此外,參考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編製的二○二一╱二○二二學年的學校運作指南第三章第五節第三點,局方亦有對不同教育階段的家課量作出規範,例如在幼兒教育第一年下學期開始,每星期佈置家課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幼兒教育第二年,每星期不宜超過75分鐘;幼兒教育第三年,每星期不宜超過125分鐘;小學一至四年級每天做家課時間約60分鐘左右;小五至小六亦不宜超過90分鐘;初中一至初中三年級每天做家課時間在90分鐘左右,不宜超過120分鐘;高中一至高中三年級每天做家課時間在120分鐘左右。

兩者相較之下,教青局對家課量的指引,明顯比《意見》的要求為高,存在可適當減輕的空間。實際上,縮減做家課的時間只是一項指標,最重要是校方在佈置作業時,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其溫故知新之餘,亦富有啟發性,杜絕重覆性和懲罰性作業,堅決抵制無意義的機械化抄寫。另外,要讓學生全面發展德智體群美,除學習學科知識外,還應多方面顧及其在不同方面的學習需要,挖掘學生的興趣及潛力,而適當減輕功課負擔將有助學生在校內完成書面作業,為其善用課餘時間,發展文娛康體活動提供充足的時間條件。

二、加強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陣地

根據《意見》第9點至第12點的規定,包括要求學校保證提供課後服務,原則上,課後服務結束時間不早於當地正常下班時間;善用社會資源,提高課後服務質量,除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外,還需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等,但強調不得利用課後服務時間講新課;做強做優免費的線上學習服務,組織優秀教師開展免費在線互動交流答疑等。

參考現時本澳的幼兒及小學教育階段,由於受到學校的資源限制,仍有不少學校未能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午膳、午休、督課或托管服務,加上課業沉重,且本澳父母以雙職家庭為主,促使提供上述托兒服務及補習中心應運而生。近年進一步發展成為產業,有部分補習社更以集團形式運作,聘用不具備教師資格的導師,佔用學生的休息日、寒暑假期來組織超標超前的學科培訓,除阻礙學生正常的身心發展外,更容易形成不良競爭,直接影響本澳的教育生態。

經翻查教青局的公開資料,局方曾在二○○七年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進行“澳門補習班╱督課班與關聯服務的現況及影響研究”,並於二○○八年公佈結果。報告反映社會上對補習班╱督課班存在廣泛需求,主要是家長因工作等原因而無暇親自照顧子女,以及在功課不明白時,找不到人教導等,當年高小學生參加校外補習班╱督課班的每星期平均上課時數接近20小時。換言之,若以一周5天計算,每天參加課外的補習班╱督課班的課時就已高達4小時。報告同時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多項改善舉措,包括建議政府在檢討勞工法例時,鼓勵僱主推出家庭友善政策,以及透過優化課後學習活動,着力改善學生在學科學習時間過長的情況等……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全澳共有135所領有執照的私立補充教學輔助中心,截至今年八月,具執照的私立補充教學輔助中心已激增3倍,達到442間。雖然筆者未能在教青局的公開資料中,找到局方再就本澳學生參加督課班╱補習班進行研究的新數據,但從私立補充教學輔助中心的增加趨勢來看,可見需求有增無減,相信在這情況下,學生在學科學習時間過長的問題,不但沒有改善,更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在《意見》中,國務院要求學校保證提供課後服務,實際是減低對校外培訓機構的依賴及需求,將學科教育回歸學校,並以學校為教育根據地。學校透過靈活善用社會資源,包括聘請退休教師、彈性上下班等方式,在課後服務中指導學生在校完成作業、為有學習困難的作出輔導,更須在校內提供不同的文娛康樂活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廣東省教育廳在《意見》發出後,出台《關於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校內課後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將課後服務作為解決家長急難愁盼問題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要求省內各級各類義務教育學校要滿足所有學生的課後服務需求,每周5天都要開展課後服務,包括早、午餐,午休及下午課後時間,結束時間不早於當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時間後半小時,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應提供延時託管服務,並實行彈性離校機制。此外,更具體規範課後服務的內容,除至少提供一個學時的基本託管服務,讓學生自主作業、學習、閱讀及教師解惑等學習活動,務求讓小學生爭取在校完成作業外,更積極開發設置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勞動、閱讀小組等活動,切實增強課後服務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更甚者是支持開展探索暑期託管服務成為學校課後服務的延伸。

本澳父母以雙職家庭為主,由於學校未能提供足夠的課後服務,使眾多家長只能將孩子交到補習中心,在狹窄的空間內,進行不正規的學科培訓,除培訓質量可能良莠不齊,更有可能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錯過鍛練身體的機會。儘管社會一直有聲音,希望學校能提供多元化的課後服務,滿足孩子學習及託管的實際需要,但本澳學校始終未能普及相關服務。事實上,比起私立補充教學輔助中心,正規學校絕對有條件提供更有保證的高質量課後服務水平,不論該服務是面向學生的學科培訓、文娛康體,又或者是單純的託管服務,但這需要教育當局投放資源及出台政策作支持。

雙減政策堅持以學生為本、強化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陣地、全面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行為、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滿足家長的實際需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作為政策目標。內容除涉及本文提到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及要求學校提供多元化的課後服務外,還規範校內教學內容必須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從零起點教學,做到應教盡教,不得隨意提高難度、加快進度,更明確要求成績呈現實行等級制,克服唯分數的傾向等。上述一系列的舉措,都值得本澳的教育當局參考,並按照本澳的實際情況,推行有關的教育改革,回應社會對

教育的關切與期盼。

李 澄

2021-08-18 李 澄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38988.html 1 教育當局應適當參考內地雙減政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