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奧”的意義
殘奧會“Paralympics”,第二部分是取自奧運會的“-lympics”,不過第一部分“Para”更為重要兼有兩重意義:
①來自英文“paraplegic”,即下半身有障礙。這說法源自一九四八年的輪椅賽及早期殘奧會,因大多數都由肢體傷殘運動員參加;②源自希臘文的介詞Para,即“在……旁邊”,平行(parallel)的意思。意謂與奧運會“平行”,於奧運會的基礎下舉辦一場由殘疾人參加的運動會。
【摘自:〈是“殘奧”還是“帕奧”?Paralympics的前世今生〉,張伯倫,Fitz,二○二一年八月十四日】
東京奧運落幕,馬上又迎來另一個奧運會——但問題是,究竟在中文的語境裏,它該被喚作“殘奧”抑或“帕奧”?
有人或許認為這爭論無關痛癢,因為不過是譯法不同,而且名字不過是一種沒有意義的符號,你喜歡把它稱為“東奧”或“南奧”也可,反正運動場上的健兒都會繼續賣力作賽,不受影響。但我覺得,語言的運用本身就隱含了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所以,如何稱呼這賽事,實則關乎了我們如何定位、評價這個運動會,以及在其中比賽的運動員,正因如此,“帕奧”這名字有兩重意義。
首先,它拋開了污名化的標籤。不論是“殘”抑或“殘疾”,其實都隱含貶意,覺得這些運動員並非“健全”,所以用一個中性的“帕”字,就可洗刷這樣的負面意思。其次,“帕”字更接近“平行”一詞的英文發音,點出了“帕奧”並非次等、另類的運動會,而是在一般奧運會的平行情況下,尚有另一個同樣以更高、更快、更強為目標的體育盛事。基於這兩點,我覺得“帕奧”一名比“殘奧”更為可取。
“帕奧”這名字就像一道門,開啟了無數討論,而當中最重要的題目就是:如何富同理心地看待與自己看似不同的人。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