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封”者言
“戇居居,半月困疫區。”連勝街的一位街坊於解除封所的一刻,第一個跳出來,他說,第一件事是回家沖涼。原來他並非美連大廈住客,但因為該區被封鎖的時候,被困於該廈之中。半個月沒有沖涼,相當難受。有謂“打開玉籠飛彩鳳,頓開金鎖走蛟龍”。雖然那位街坊並不是甚麼彩鳳,更不是生猛的蛟龍,只不過像一條霉香的活鹹魚,大有重獲自由的感覺。“自由”兩字,在一般環境中可能感受不到,但經過這封閉、困鎖之後,才意識到自由的可貴。雖然被困期間,未聞“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這調子,相反,是三餐豐富盛饌,但有人哼起了一段童謠:“苻達苦,買豬股;豬股肥,買牛皮;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甚麼是“苻達”?這是記音字,可能是苦瓜,而豬股、菱角之類都是食材,可見食材之於人口味各有不同,有時覺得吃龍躉都不是味道,睡龍床也不如自家的狗竇。街坊讚美政府的措施,謂封區後一日三餐由政府統一派發,食物供應充足。但有住戶反映,餸菜較肥膩,不適合長者、小童或長期病患者云云。我腦海中泛起惡家婆對新媳婦的挑剔:“大匙舀鹽又話淡,手甲挑鹽又話鹹。”真難為這位“家嫂”。
陋室所在也是疫區,而幸喜不是紅、黃碼範圍,也算“封”的範圍。朋友挖苦說“恭喜你受封”,實在敬謝不敏。墨子《尚賢中》:“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這是說:古代聖王得到賢人任用,於是頒賜爵位使他顯貴,更分割土地封給他,終身不棄。受封固然榮耀顯貴,但未必人皆樂意接受。昔齊之顏斶則認為無罪以當貴。
揆諸商鞅,原名衞鞅或公孫鞅,戰國時衞國人,是法家思想的奠基和實踐者。因助秦孝公變法有功而受封於商,故又稱商君。可是秦孝公死後,商鞅受譖被殺,而且死得很慘,是車裂(五馬分屍)而死,時年僅五十二歲。究其死,是因為他樹敵太多,而且盡侍權貴,可見被封並不是好事。俗語說:“拉人封艇。”一個令下:“封區”,絕對不是報佳音。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