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一
2021年08月23日
第C07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披着羊皮的老狼?

披着羊皮的老狼?

跟特朗普相比,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半年,政策上大刀闊斧,動作連連,從抗疫、經濟、環保以至移民政策,將前朝留下的狂草筆跡逐一抹掉,務求重塑“美國形象”。

歷史學者眼中的美國總統

在西方社會,大眾普遍對政治人物的信任度不高。畢竟要在民主選舉遊戲中生存,光說不練是常態。配備不同臉譜的面具,因應環境變化,以備不時之需,繼而因應戲碼,演好自己的角色,也不過是常識。

政客不可信,美國媒體近年黨派色彩鮮明,加上假新聞泛濫,可信度同樣成疑,那麼歷史學者的言論,又是否相對客觀?今年五月,英國《衛報》有一篇評論文章,聚焦拜登百日新政,文中提及的關鍵人物之一,是美國歷史學者兼作家米參(Jon Meacham)。米參是蘭登書屋前高層兼執行編輯,文章散見於《時代》雜誌、《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二○○九年,米參憑《美國雄獅》一書奪得普立茲獎,令他聲名大噪,書中主角,是美國第七任總統傑克遜。

關於傑克遜的學術研究,多年以來已有不少學者深耕細作。與其花時間寫另一本人物傳記,米參決定收窄研究範圍,集中傑克遜任內最動盪的時期,以他家人、朋友和同事的角度,去描寫一個對近代美國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米參認為傑克遜的強勢領導作風,是美國現代政治發展的分水嶺,尤其在選舉策略、媒體操控、鼓勵公民參政議政、同時加強政府管治等方面,皆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六年前,美國有線電視網HBO曾打算以《美國雄獅》為藍本,製作歷史電視劇,並敲定美國影星辛潘飾演傑克遜。正當劇集籌備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傳聞負責的導演就如何刻劃傑克遜性格陰暗面等問題,與製作團隊意見分歧,最終選擇離開劇組,連帶電視劇本身亦被迫擱置。

如果辛潘可演傑克遜,牌面上拜登似乎非湯漢斯莫屬。對米參而言,這位年近八旬的美國總統,並非如外界想像般道貌岸然,毋須政治化妝,更絕非謎一般的政治老手。自去年美國總統大選以來,米參被外界視為拜登的“歷史繆思”兼文膽之一,工作包括準備就職演詞及競選期間的多場演講內容。今年三月,米參在白宮安排了一場拜登和一眾歷史學者的會面,歷時超過兩小時。

知古鑒今,務求青出於藍?

會後,米參接受《衞報》訪問,形容拜登為倒轉的冰山,對談間沒有花巧言詞,更信誓旦旦表示,因自己跟拜登的朋友關係,兩人私下不時見面,認定他人前人後,言論皆相當一致。這一度令米參感到困惑,甚至不太願意相信眼前的美國總統,竟然無甚馬基雅維利的特質。換句話說,米參眼中的拜登,施政作風直來直往,百日新政,少見玩弄權謀之術,他認為這可能跟拜登過去數度跟總統寶座擦身而過、在近耄耋之年才如願以償,恰逢美國面對內憂外患,深感時間有限,而選擇將精力集中在政策之上,務必以最短時間矯枉過正。

無獨有偶,過去幾任的美國總統,似乎總會在就職百日的時間點上,邀請他們偏好的社會人士到白宮共聚。除了拜登,奧巴馬同樣選擇跟知識分子交流,當時的座上客,便包括美國歷史學家古穎(Doris Kearns Goodwin),雙方討論的議題,不外乎是如何從歷任總統的施政和管治得失上,汲取經驗教訓,知古鑒今。

根據專門研究美國總統史的歷史學家巴殊洛斯(Michael Beschloss)憶述,克林頓更曾經列過一張史上具影響力的總統清單,寄望自己將來能夠名留青史。相比之下,特朗普對歷史課無甚興趣,對如何讓自己能在美國總統山上,跟華盛頓、傑斐遜、老羅斯福和林肯的雕像並列,則表現得興致勃勃。在上任百日前後,特朗普邀請了一些美國右翼音樂人、以及前阿拉斯加州長莎拉佩林等,參加他在白宮的私人宴會。

從米參的角度看,拜登暫時未如克林頓般,展現他追求身後留名的雄心,他眼前的首要任務,是如何以務實態度,回顧過往美國在經歷困難之時的重大決策,深入了解當中的成效及不足,為未來的政策方向提供參考依據。從歷任總統的施政理念切入,再觀察拜登目前的政策方向,他仿效的對象有兩個:羅斯福和約翰遜,他在白宮的辦公室,便掛着前者的巨型肖像。

拜登選擇羅斯福,或多或少有點同病相憐的感覺。一九二九年,美國華爾街爆發股災,迅即拖累全球,揭開經濟大蕭條的序幕。在往後的四年,美國工業產量下降三分之一,價格隨之下降兩成,通貨緊縮使債務問題愈來愈嚴重。美國的失業率由股災前只有百分之四,激增至每四個人中,便有一人失業。而保住飯碗的勞動者,有三分之一被減薪或打臨時工。大蕭條亦重創美國銀行業,數以千計的銀行倒閉,存戶的儲蓄化為烏有,血本無歸。當時美國政府自顧不暇,讓低下階層近乎自生自滅,什麼國家安全網、社會安全法案等通通欠奉,救濟貧苦大眾的責任,便落在私人慈善機構之上。

拜登藍圖,舊瓶新酒?

一九三二年,羅斯福接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允諾當選後會推出惠及全民的新措施。當選總統後,羅斯福集思廣益,其後推出一系列經濟政策,以救濟、復興和改革為政策核心:救濟顧名思義,向社會低下階層和失業人士施以援手;復興指挽救經濟危機,力求盡早讓經濟重拾增長動力,恢復正常水平;改革則針對金融系統的漏弊,以防大蕭條再次重演。歷史學者對“羅斯福新政”的評價不一,其中涉及政治路線和意識形態差異之爭,但無可否認的是,羅斯福為當時百業蕭條的美國,注入一支有效的強心針,燃起了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對未來的希望,透過提升公共基建及設施,為國民創造就業機會,重新賦予他們應有的基本尊嚴。

除了羅斯福,拜登復興美國之計,亦借鑒了前總統約翰遜“偉大社會”的政策。羅斯福新政後,美國社會低層的生活至少獲得基本保障,貧富懸殊的情況稍為緩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亦受到約束。勞工權益的伸張,亦鼓勵了社會其他弱勢群體,以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尋求他們心目中的社會公正。羅斯福新政帶來的轉變,為六十年代約翰遜的“偉大社會”提供了客觀條件。“偉大社會”的宏願是實現經濟繁榮和消除族群之間的不平等現象,從立法、福利、稅制、扶貧、教育、醫療等多方面着手,令美國一度走上“福利國家”之路,除了改善不少美國人的生活,亦為其後美國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鋪平道路。

回顧羅斯福和約翰遜任內的“大動作”,再看拜登六兆美元預算案,不難發現他的治國理念,跟兩人幾乎一脈相承,亦可見其政府的雄心。透過稅務改革,收窄收入與財富差距、承諾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預算藍圖的目標等,處處都在實現前人未竟之志。拜登在國內政策上大步向左走,引起外界不少討論,尤甚者認為對前總統里根主張、在美國近四十年奉行的下滲經濟學,近乎全盤否定。但米參認為,以美國立國以來的政策來看,拜登政策上的鐘擺效應屬意料之中,跟特朗普這個離群值相比,並未脫離歷史主流之外。拜登藍圖,將美國債務推上歷史新高,務求重振經濟,與中國抗衡,成功與否,先看他如何闖過共和黨那一關。

杜然(文化評論員)

2021-08-23 杜然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39907.html 1 披着羊皮的老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