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支丹悲歌(十二)
東洋的奇蹟
在一六三九年,日本的江戶幕府宣佈禁止與葡萄牙人的貿易和往來,這也意味吉利支丹(日本天主教徒)斷絕與外界的聯繫。幕府改為與荷蘭人往來,因荷蘭人是信奉基督新教,且非常重視商業利益,沒有像葡萄牙人一樣派人傳教。自“島原之亂”後,日本再也沒有經歷大規模的戰亂,安然地度過兩個多世紀。直到一八五三年“黑船”出現在江戶(東京),美國將領培里要求日本開國,翌年(一八五四年)日本同意要求,其後俄羅斯、英國、法國等也相繼與日本簽訂條約。
隨着日本向歐美國家開放,天主教也重新登上這片國土,在一八六二年巴黎外方傳教會派員在日本興建教堂,同年羅馬教廷把一五九七年長崎的二十六名殉道者冊封為聖人。經歷三年,位於長崎的大浦天主堂在一八六五年落成,這座教堂由於是供法國人使用,因而被稱作“法國寺”,但宏偉的教堂仍然吸引了無數日本人來參觀。
在大浦天主堂啟用後的一個月,十五名長崎居民來訪,在堂內的珀蒂讓(Bernard-Thadée Petitjean)神父前來接待。在祈禱後,這些居民表明他們與神父信奉相同的信仰——歷經兩百多年,天主教並未在日本消失,一批日本天主教徒的後裔在幕府的迫害下堅持信仰。教珀蒂讓立即把發現信徒的喜訊向羅馬匯報,而教皇庇護九世更稱之為“東洋的奇蹟”。
雖然日本允許外國人建立教堂,但從未解除對日本天主教徒的迫害,信徒發現的消息傳出後,江戶幕府在一八六七年在長崎大規模搜捕隱匿基督徒,約三千四百名信徒被捕和虐待,更有信徒遭殺害。即使明治政府執政,政府仍然宣佈嚴禁國民信奉天主教,被捕的隱匿基督徒分散流放在海島上。日本政府大肆迫害教徒,最終在一八七三年因歐美國家的壓力下解除禁令,國民可以信奉天主教,日本天主教迫害才劃上句號(註)。
一九六二年,長崎二十六聖人封聖的一百周年,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在西坂山上開幕,在紀念館內有一份來自澳門教區的禮物。在二十六聖人殉道後,教會把殉道者的遺骨保留作聖髑,當中日籍耶穌會士雅各伯 · 喜齋、保祿 · 三木和若望 · 五島的,他們的聖髑一度保留在澳門,直到澳門教區在一九六三年把聖髑送往長崎。
值得一提,聖髑存放在刻有大三巴牌坊的銀色小盒內。在四百多年前,聖保祿神學院是日本天主教的海外基地,也是教徒們避難的歸宿。今時今日,在牌坊背後的墓室存放的日本教徒的遺骨,正是見證這段澳門與日本天主教的歷史。
註:在明治政府解除禁令後,一批隱匿基督徒加入正規天主教會,但仍然有一些隱匿基督徒選擇維持原來的信仰,但現今這群體卻逐漸式微。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勞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