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四
2021年08月26日
第C04版:演藝
澳門虛擬圖書館

“疫”來順受下的胡思亂想

《微 · 觀(世界)》

“疫”來順受下的胡思亂想

當正暑假旺季,疫變突襲,殺個措手不及。劇場關門、活動取消或延後,藝團急於應變,亂作一團,心情比天氣還燥熱。首當其衝慘烈犧牲的應算是詩篇舞集的年度製作《微 · 觀(世界)》,邀來香港舞蹈家邢亮編舞,三位身處亞洲各地的澳門舞者應聲而回,製作人笑說總隔離日數是七十七天,還未計回程的隔離日數。辛苦彩排後,佈景入劇場,正準備現場總彩排時,便沒有了。

全澳受影響的藝團和製作公司幾乎是百分百,分別只在於節目取消的直接衝擊、或延後引起的混亂和損失;就算幸運地節目不在這時期發生,但劇場何時回復相對的“正常”?活動現場改線上是否仍可受資助?未來的時間表如何重新調整……每一下都會引發骨牌效應。人人着眼眼前的節目,有些人樂觀估計九月中回復正常,卻從來沒有人問——如果疫情常態化,一直也不消失,會有甚麼事發生?如何應對?——大吉利市!自打一下嘴巴後,就當我烏鴉嘴繼續講,就以我熟悉的劇場藝術來想像一下。

以十年為期來胡想,遊客大幅減少,澳門經濟重創,博彩業難復盛世,但又未至於執笠,顧客永遠在:有錢時來消遣、缺錢時來翻本、窮途末路來絕地一博。政府稅收大減,當中首要刪減的當然是文化藝術的投放,中國人民以食爲天,靈魂太虛無,填飽肚子再算。未算站穩腳的全職劇場行業,變得更加脆弱,已經不算多的專業人員流失,開始時變成多職狀態:打零工、送外賣、網上開店……慢慢劇場工作越來越少,在收入上成為可有可無的零工……最後,成為志業——有志成就的未竟之業。步向全職化的劇場行業重回業餘興趣狀態,不少人回復業餘愛好者身份,曾經的心血和努力成為床前蠕動的追憶。但業餘戲劇圈重現多年未見的熱鬧,回歸到單純的演出和創作的人多了,不再為票房、收支、宣傳而煩惱,實驗和直接回應社會的作品多了,粗糙、不精美、不專業,但大膽創新,有生命力。有少數的頑強分子沒有退下,連番挫折變得更強壯,路遙知馬力,寒冬下繼續策騎。過往的形式和內容已經無法存在,倖存的頑強分子尋找出的生路,一定遠超想像,一堆堆表演新形式出現,今天若能看到,一定目瞪口呆:生死劇場、儀式劇場、沒人看劇場、隔離劇場、祭祖神功劇場、唔好死劇場……每種形式的出現,都是來自人類生活的荒謬轉變。新穎的藝術形態,聽似瘋癲,但至少讓新人類仍然享有觀賞劇場藝術的權利。

網絡世界的覆蓋,令近年常有討論劇場是否還會存在、人還需要劇場嗎?十年後這些問題卻變成“人可以沒有劇場嗎?”。疫情不停,人人長期習慣躲在家,鮮有對外接觸,看的都是網絡上的虛擬人和事。劇場變成珍寶,門票奇貨可居,成為一年一度的聚會儀式,就像到麥加聖城參拜,去劇場不是為看戲,而是嗅人味、品體溫。演員一顰一笑不為傾城,只為給個借口讓觀眾呼天搶地、狂笑嚎哭。

(上)

尼修斯

2021-08-26 尼修斯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40511.html 1 “疫”來順受下的胡思亂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