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為孩子也難為家長?
抓緊暑假的尾巴,舊生們紛紛相約聯誼。畢業後還持續地相聚,這份情誼實在難得,也是當教師的幸福感來源。這些年度性的聚會,規模一年比一年大,皆因有的學生攜眷出席,有些則“拖兒帶女”,好不熱鬧。我這位“老師”,不知不覺間已當上多年的“師婆”,身份雖然改變了,但是唯一不變的,是這些聚會的話題總離不開對教育的“研討”。皆因大部分教育學院的學生們畢業後也投身教育行業,見面免不了相互交流“情報”。另外,有不少舊生也都已為人父母,因此話題也自然而然地聚焦在孩子的教育上。
最近的一次舊生聚會,大部分學生都是新手父母,自然也就談到孩子入托兒所和入讀幼稚園的事情。A就讀大學時是成績屬於中游的學生,總是給人很“relax”的感覺,但自從當了媽媽以後就變得十分主動,但凡有關幼兒的資訊,都積極地了解。那天聚會,她一見面就問個不停:“孩子要入托兒所了,要選哪一所好呢?有沒有好介紹?”A大學時修讀的專業是幼兒教育啊!
筆者經常在想,社會的風氣、習慣或是壓力,對於專業的衝擊還是十分強烈的。當下也認真地跟她說:“孩子沒有‘必然要去’托兒所的,因為這並不是義務教育,托兒所是其中的一個照顧孩子的方法,並不是唯一的方法……”隨後,也介紹她到社會工作局的網站上看看相關的育兒資訊。然而,A的一番回答,也讓我感到震撼——她說:“你有所不知了,不少幼稚園在入學面試時,會問孩子上過哪間托兒所,如果孩子沒有上過托兒所,有可能會考不上幼稚園。我聽說,托兒所學的內容,有時還不足以考上幼稚園呢,我也在想要不要日後為孩子報讀一些其他課程呢!”
這段談話主要反映了三個問題:首先,孩子是沒有“要不要”入托兒所的,因為托兒所的性質其實是為家庭提供照顧孩子的支援服務,所以這視乎家庭的需要,只要家庭有足夠的照護能力/資源,孩子不上托兒所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當然,有讀者或者會說,孩子需要有群體性的社交活動啊!是的,托兒所最大的優勢,可能就是讓幼兒有固定的集體生活。然而,除此以外,幼兒就真的沒有其他群體性的社交活動嗎?只要家長想想方法,總會有的。照顧孩子的方法可以多樣化,但是照顧孩子,父母責無旁貸,須慎思!其次,A所言的“孩子沒有入過托兒所,可能考不上幼稚園”這個問題,可能較為嚴重。如果考不考得上幼稚園與入不入托兒所相關,這是對孩子不公平的,同時也為托兒所增添了壓力,這不是加劇了托兒所“幼稚園化”的最大元兇嗎?最後,A也提及生怕托兒所教的,不足以令孩子考上心儀的幼稚園。天啊!聽到這個說法,筆者甚是難過。
一個兩、三歲的幼兒,要“識些甚麼”才能考上幼稚園?而這些知識,竟又可通過一些課程而習得,這不是說明了幼稚園的入學標準很有可能出現了問題嗎?如果只收“好教”和“識很多嘢”的學生,那幼稚園/學校只不過是“加工場”而已。沒有太多資源的孩子,豈不又是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常說教育公平,公平應當體現在學習的機會和過程當中。在新的一學年裡,讓我們齊來守護教育的公平,成就每一位學生!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