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數量結構變
本幫飲食已靠邊
上海特有鹹豆漿
檔低利微難得嘗
食探滬上覓食之行,本慕名前往尋訪名店老店,卻發覺隨着時代發展,滬上高級酒店及新派餐飲愈來愈多,年輕一代的消費方式、口味亦改變,名店老店人氣稀落,似有沒落跡象。
早年在滬上生活多年的《新園地》版作者殷立民先生,也感覺大量外地人湧入上海,居民數量和結構大變,帶來了不同飲食。天南地北中外飲食匯聚,上海本地傳統飲食卻似乎被邊緣化。
殷前輩之前發表一文《尋味上海》,回憶改革開放前最艱苦年代,食品奇缺,醫生叮囑殷多喝甜豆漿補充糖份。可是殷偏偏喜歡鹹豆漿,因為上海特有的鹹豆漿,加入蝦皮、榨菜、葱花、碎油條等,美味混合豆漿的香氣……現今殷前輩回滬,很想回味一下舊時鹹豆漿的滋味,可惜連續多天找不到。
浙江路有家“老上海經典小吃”小店,殷立民用上海話問有沒有鹹豆漿,店裡竟然沒有人聽得懂。殷改用普通話,她們回答說沒有。原來主管和店員都是福建人,她們稱現今上海本地人不從事辛苦的飲食行業。至於豆漿,她們說檔次太低,賺不到錢,而且她們根本不知道鹹豆漿是什麼玩意兒。
後來殷前輩在以飲食聞名的黃河路,發現一家也是外地人經營的小店,早餐有鹹豆漿,可是味道遠不如從前,殷喝了幾口就放棄。還有上海的葱油餅和油墩子,雖然都被殷找到,但旁觀製作全過程,實在遺憾,製作程序、用料和設備都不對……
鍾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