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蒙運動伏爾泰敢問天
到了巴黎,別只去巴黎鐵塔或巴黎聖母院,應該去一下拉丁區的先賢祠,因為到過那裡,才能看到法蘭西民族以其無比的激情,在十八世紀爲自由、平等和博愛的理想寫下的不朽詩篇。先賢祠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 · 熱內維耶瓦教堂,一七九一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爲埋葬“偉人”的墓地。那裏有伏爾泰和盧梭的棺木,他們是大革命初期率先進入先賢祠的人物。這位被認爲是啓蒙運動導師的伏爾泰,他的墓碑上寫着:“他開闊了人民的思想,告訴他們應該是自由的。”他用鋒利無比的文字,激動地批判了王權神授和教會的專橫。而盧梭的棺木構思精巧,棺木中伸出了一隻手,拿着一支火炬,象徵盧梭的思想之火點燃了法國革命。
文藝復興晚期的一六八七年,牛頓用拉丁文寫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給歐洲脫離王權神授和羅馬天主教廷定於一尊的教義,提供了一個理性的基礎。難怪在法國被稱爲啓蒙運動的時代,在英語世界也被稱爲理性時代。十七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哲學家洛克所提倡的政權,只有在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産及自由,才有其正當性的論述,以及法國哲學家兼數學家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通過理性的思考來重新判斷追求真理的意義,又巧逢當時法國波旁王朝路易十四世時期流行的貴族沙龍及民間咖啡館的時尚,在話題中得到了廣泛關注。
伏爾泰其實是一個筆名。文思泉湧的伏爾泰,就讀巴黎名校路易大帝高中,在當時法國王朝專制的嚴厲審查制度下,寫詩諷刺王室而兩次身陷巴黎巴士底監獄。後來流亡英國期間,深受牛頓和洛克的影響。他返回巴黎後,出書宣揚英國的政改及批評波旁王朝的專制,卻遭到查禁及被逮捕,後來受到情婦Chatelet侯爵夫人的保護,在她的莊園度過了十五個年頭。晚年的伏爾泰,全力支持當時年輕生力軍編寫《百科全書》的啓蒙浪潮。值得一提的是,侯爵夫人是個科學家,她把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從拉丁文翻譯成了法文。
伏爾泰反對專制獨裁,嚴厲批判教會貪腐,宣揚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言論自由。廣爲流傳的伏爾泰名言是“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如果說伏爾泰煽風點火把王朝的專制及天主教的教義放在了火爐上烤,那麼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一書其中開頭寫道的“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則把一個嶄新的共和國體制的基礎繪畫出了輪廓。國家是因訂立契約而産生,人民是制訂契約的主體,因此他提出“人民主權”的思想,國家主權不能分割,也不能轉讓,一切主權的表現和運用必須表現人民的意志。在芸芸啓蒙運動的聲音中,孟德斯鳩男爵在一七四八年出版的《論法的精神》,發展了洛克一六九○年寫的兩篇《政府論》,有系統地提出三權分立構思,成爲日後民主制度的有力保證,並在一七八九年頒佈了《人權和公民權宣言》。
在一七八七年離開了這個世界的伏爾泰,沒有親眼見到專制王朝在歷史長河中灰飛煙滅,以及法蘭西人民激情地高竪“自由、平等、博愛”的旗幟。但我們在巴黎拉丁區先賢祠裡,卻看到了他棺木上刻着這樣的讚美:“這裡安息着詩人、歷史學家和哲學家,他開闊了人民的思想,告訴他們應該是自由的。”
陳增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