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醫療機構助篩查病人變相趕客
陳亦立倡資助業界“把關費”
【本報消息】衛生局八月中旬向非政府醫療機構發出疑似新冠病人篩查指引。醫務界聯合總會會長兼議員陳亦立表示,私人醫療機構負責協助申報,為政府把關,建議政府按申報個案為私人醫療機構提供資助。
根據指引,如有發熱、乾咳、咽痛、乏力、嗅(味)覺減退、腹瀉其中一種症狀,私家醫生須申報,被申報人士須於廿四小時內到指定地點完成免費核檢。
陳亦立表示,私家醫生經系統申報後,求診者的健康碼會轉為黃碼,但黃碼人士不能乘坐巴士、進入公共場所及餐廳等,要在核檢後,待六至八小時結果呈陰性才會轉為綠碼,對有關人士影響相當大,故不少求診者反映既然健康碼要轉為黃碼,倒不如直接到醫院就診後直接核檢。
他表示,指引推出一周後,曾落區了解私人醫療中心、診所的經營狀況,不少醫生反映病人減少一半以上。面對業界困境,他認為,政府出台指引要私人醫療機構申報,私人醫療機構是協助政府把關,建議政府直接資助業界。
按申報個案計金額
他指出,政府對私立學校教師有津助,亦有向非牟利醫療機構購買服務,認為資助私人醫療機構把關的做法可行。指出申報系統有清晰的數據,可根據申報個案計算資助金額,至於資助金額由政府考量,可再作探討。
陳亦立建議,在疫情低風險期間,若求診者在二十八天內無離開澳門,建議減少申報的症狀,建議乾咳、咽痛及腹瀉可不用申報。又建議有關核檢結果可作為四十八小時或七十二小時內通關之用。但陳亦立指政府無回應業界提出的建議。
他稱,業界不時關注有關建議的落實情況,更有業界反映第二次全民核檢後更無求診者,加上近年樓價租金居高不下,不斷收到業界希望改善經營環境,否則有幾間診所年底會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