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疫苗促生活復常
當局上月中出台要求兩類工作人員須接種新冠疫苗或每隔七天核檢的“二選一”指引,繼公務員率先執行後,本月廿五日將推廣至高等院校教職員及大學生、非高等教育教職員,要求進入校園時須遵循,旨在保障師生健康及提高疫苗接種率。
觀乎目前全球疫苗供應相對充裕的國家和地區,加快提高接種率關係到保障人類健康,避免醫療系統崩潰外,亦關乎經濟復甦的步伐。其中,挪威、丹麥因已達到足夠接種率,在評估風險及醫療系統承受壓力後,已先後解除一系列防疫措施。
根據當局數據,當局對公務員執行“二選一”方案後,公僕接種率由一個月前的五成,上升至目前的七成四,可見“二選一”方案具有相當成效。本澳目前接種人群目標為十二歲以上人士,目前二十歲至五十九歲多個年齡層的接種率由六成至逾八成不等,但十二歲至十九歲及六十歲以上年齡層的接種率則明顯偏低。
學生不可能長期停課,但校園卻是人群聚集重點場所,疫症傳播風險明顯較高,如何保障學生免受新冠感染,一直是全球抗疫重點之一。當局今次向高等院校師生、非高等教育教職員推行“二選一”方案,與不少國家和地區同出一轍,當然有“谷針”目的,但更重要是確保青少年身體健康,否則一旦校園爆疫,確診數字可能呈幾何級數增加,危害性可知。
推行“二選一”指引,在本澳目前“相對安全”的環境下,無疑會令部分對疫苗效用存疑、抗拒的人反感。因此,當局在推行“二選一”指引時,必須加強普及宣傳疫苗知識,並將相關數據透明公開予大眾,用科學解釋人們對疫苗存在的誤區。
每當本澳出現本地確診個案,收緊通關措施、關閉部分場所、全民核檢等一系列嚴防措施,對民生、經濟所造成的打擊,相信沒有一位澳人願意看到。但新冠病毒似已與流感病毒般與人類共存的環境下,長期維持嚴防措施,抑或盡早接種疫苗建立保護屏障,回復正常通關,讓經濟復甦和民生復常,相信普羅大眾自有正確判斷。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