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大船”
小時候由澳門過香港,要搭“大船”。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三艘大型的港澳客輪穿梭兩地,分別是德星輪、佛山輪和大來輪。每當聽到爸媽說我們要過香港時,我的心就涼了半截,因為那意味着我即將要抵受在船上數小時暈船和嘔吐的煎熬。
三艘大船我們都分別坐過,不過我們較喜歡坐德星輪,因為它比較新淨。這些大船停泊在內港碼頭,一上岸,很快便到達新馬路。船上座位分為大艙、尾樓、唐餐樓、西餐樓及西餐房等多個等級,而以大艙位的票價最廉宜。為了節省金錢,我們第一次坐的,就是大艙位。
大艙位設在船艙的最低一層,與付運的貨物混雜一起,環境比較差,座位是帆布椅,在輪船機房旁邊。整個航程,隆隆的馬達聲和波濤聲交織着,加上機房那股難聞的油渣氣味,令人嘔吐難止,實在難受得很。
自此之後,我們就選擇坐唐餐樓。唐餐樓有雙層睡床,大堂之內,睡床行行排列,每行有十格八格床位。男男女女,混在一起,床位連床位,與隔離床位的乘客只有一矮板分隔。我最愛睡上格床,因為可以爬高爬低,高高在上往下望。
船未開行時,有小販在船艙內叫賣手信,如新鮮生果、牛肉乾、豬肉乾、豬油糕、杏仁餅、糖果等。船上有餐廳,也有吃角子老虎機,也有人站在甲板上看風景。
那時大船的航程近四小時,後來有船速特快的水翼船來往港澳,航程只需一小時又十五分鐘,大船因而就被稱作“慢船”,水翼船就被稱作“快船”。一九七一年颱風“露絲”來襲,佛山輪因抵受不住強風的吹襲而傾斜入海,沉沒了。
後來噴射船啓航,全程不需一小時,慢速的大船,也就逃不過被淘汰的命運了。
劉全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