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原油儲備投放市場抑價格
【中新社北京一日電】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升對中國經濟復甦帶來壓力,中國近年努力構建的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走向前台,開始發揮穩定市場的作用。
繼高頻向市場投放銅、鋁、鋅以協助企業降低成本,引導市場價格預期後,中國近期又首次向市場投放原油儲備。
競價銷售穩定供需
日前,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首次以輪換方式分期分批組織投放國家儲備原油。官方表示,通過公開競價銷售向市場投放國家儲備原油,將更好地穩定國內市場供需,有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在國際能源市場中,原油儲備一直備受各方關注。
從歷史來看,戰略石油儲備誕生於戰後第一次石油危機。經合組織國家聯手成立國際能源署,要求成員國至少要儲備六十天進口量的石油,以應對石油危機,被稱為應急石油儲備。
隨着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一路走高,中國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也被正式提上議程。
一六年中,中國已建成舟山、舟山擴建、鎮海、大連、黃島、獨山子、蘭州、天津及黃島國家石油儲備洞庫共九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利用上述儲備庫及部分社會企業庫容,儲備原油三千三百二十五萬噸。
國儲原油調節市場
即便相較當時市場推算的美國九千四百萬噸的儲備量還有差距,但國家石油儲備建設的推進還是讓市場感到興奮。雖然此後鮮有這一方面消息關注,但市場普遍認為,低油價就是最好的儲備窗口。
此次向市場投放,則是國家儲備原油第一次展現出其對市場的影響力。
九月廿四日上午九時,第一批國儲原油在國家儲備石油交易系統開始競價交易,入圍企業經過四十分鐘競價,最終成交約四百四十三萬桶(約合六十萬噸)。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透露,隨着儲備規模持續增加,國家石油儲備已具備相當實力。此次通過公開競價方式向國內市場投放政府儲備原油,目的是進一步發揮好石油儲備的市場調節作用,保障市場平穩和國家能源安全。
彰顯原油儲備實力
進入二一年,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反彈,第三季全球原油消費旺季來臨,國際油價持續沖高,在這種背景下,國儲原油的登場“恰逢其時”。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指出,中國向國內市場公開投放政府儲備原油,史無前例、意義重大。這表明中國正在逐步形成與大國地位相符的國家儲備實力,也表明中國可更好地運用儲備的吞吐調節來實施宏觀調控。
林伯強強調,作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通過公開投放政府儲備原油,將可有效引導市場預期,進一步緩解國內石油石化企業的原材料上漲壓力,有力穩定國內市場供需。
中國發佈第一批國儲原油投放公告後,國際原油期貨價格短期出現較大波動。林伯強指出,國儲原油投放後國際原油市場立即有反應,中國石油儲備投放影響力初步顯現。國儲原油常態化投放,將有效發揮國儲原油在保障能源供給安全方面“壓艙石”和“調節器”作用。
參與積極性待提高
但相較於在原油儲備及其運用上耕耘已久的國家,中國原油儲備的投放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常態化的吞吐中不斷改進。
中國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能全指出,從投放的具體情況看,市場主體參與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主因一方面是企業原油進口允許量限制企業參與交易的積極性。後續批次的國家儲備原油投放銷售中,建議國家層面配套更加靈活、完善的原油配額和財政稅務政策,更好地調動市場主體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讓國家石油儲備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