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
“如果信念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紅這抹色調,與中華民族相生共存,悠悠數千載。
卻原來,今天我們所指“紅”這顏色,在古代學者文士的表述中,有不同的稱謂,以區別其深淺程度,如:絳、赤、朱等;而“紅”,最早的意思,其實是指程度非常淺的紅色。
古人以“絳”指顏色最深的紅色,《說文解字》析“絳”字:“大赤也。”它是從絳草這種植物提煉出來的顏色,在漢代很受歡迎。
東漢著名學者馬融向學生授課時,設置絳帳,學生站於帳前,而帳後有一排女樂師奏樂,這種奇特的做法,是用來訓練學生的專注力,後人遂以“絳帳授徒”、“絳紗設帳”以喻老師傳道授業。
“赤”是比“絳”稍淺、又比“朱”略暗的紅色。按《尚書 · 洪範》中說:“赤者,火色也。”是指火焰高燒的顏色。有一句關於做人處世的告誡說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間接說出了“赤”與“朱”這兩種紅色,是深淺程度相近,但是又有區別的。
“朱”是先秦時期被視為最純正的紅色,尤其在周代,它具有高於其他顏色的地位。按周代禮制,舉行祭禮時,天子、諸侯都要穿朱色衣服,以示隆重。然而到了春秋以後,各國諸侯不再守禮,任意穿着不同顏色的衣裳,因而惹怒孔子痛斥“惡紫之奪朱也”。
國人對於紅色的喜愛,在漢代時已然非常普遍,而尋常百姓對這顏色的表達,總沒有學者文士那麼講究,哪有能耐去區分濃艷的“絳”,還是正色的“朱”?往往簡單利落地把“紅”泛指各種深淺程度不同的紅色,逐漸,它更成了隆重慶典、婚禮嫁娶、年節拜賀、神誕奉敬等場合永不缺席的顏色。
“紅”,確是中國的代表色。
彭海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