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發展澳門的證券市場 ?
國務院於二○一九年二月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列出49項直接指向澳門的內容,其中列於第六章第三節的一項包括“研究在澳門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嘗試探索怎樣發展澳門的證券市場這個問題。
任何市場總離不開供求規律。在人民幣沒有完全可兌換之前,境外的人民幣極需要有一個投資平台。香港和澳門現正囤積了大量離岸人民幣,除了可以在銀行儲蓄收取些微的利息外,基本上沒有很多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投資產品。如果澳門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能發展起來,正好滿足了市場的供求規律。
澳宜跳出框架另闢蹊徑
澳門特首賀一誠二○二一年四月十三日稱,澳門發展金融業並不容易,金融業可帶來很大收益,亦存在很大風險,所以要小心評估,不會馬上做相關工作。事實上,發展一個新的傳統證券市場,就算條件十足,沒有十年八載是不可行的。既然香港已經設立了一個成熟和成功的傳統證券市場,澳門應考慮跳出既有框架,另闢蹊徑。
簡單來看,證券市場和酒吧的歡樂時光(happy hour)有些雷同之處。很多地方都設有證券交易所,但是大眾熟悉的只是寥寥三四所。好像去happy hour一樣,人們不會選擇光顧一間酒客少的酒吧。證券交易所亦然。因此發展澳門的證券市場的大前提是怎樣使得它迅速“旺場”。
證券交易所的產品是可供買賣的證券。要“旺場”便需要具備很受歡迎的證券以供買賣。但沒有業績、沒有交投量,澳門證券交易所很難獲得優質公司的青睞。這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況且每間證券交易所都會有其首次公開募股(IPO)或者是二次上市的規則,澳門證券交易所亦不會例外。這是一個需時而嚴謹的程序。
為了避免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人力資源去敲門推廣,為了迅速達到“旺場”的目的,澳門證券交易所可以通過擁有大量離岸人民幣的投資銀行,就多隻交投量高或以香港首二十隻成交額最高的股票(如騰訊、美團、阿里巴巴等)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澳門預托證券、認股證或其他的金融衍生工具。這不需發行股票的公司的許可。透過這些受歡迎的股票上的交易,澳門證券交易所可達到“旺場”的目的。
國務院二○二一年九月發佈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總體要求的第四段關於澳門戰略定位包括“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這句話的含義是利用澳門作為國家的試驗區。
特別在金融科技上,澳門證券交易所可以利用前沿技術,如區塊鏈,打造下一代的證券交易所,為越趨盛行的數字資產潮流當領頭羊,配合中央的政策,發揮其“先行先試”的角色,為國家的金融發展創造新機遇。
促葡語國離岸人幣投澳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第九段關於發展現代金融產業的方案包括“充分發揮澳門對接葡語國家的窗口作用,支持合作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葡語國家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幾內亞比紹、 佛得角、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東帝汶、赤道幾內亞。如果加入西班牙的葡語區域加利西亞的人口約2,700,000人,葡語國家的總人口約為264,000,000。葡語國家的自然資源豐富,中國──葡語國家在經貿合作存有巨大發展潛力,以人民幣結算的項目亦會日益增多。
在貿易方面,巴西是一個顯著的例子。根據二○二一年一月十二日人民網(人民日報)的報道,巴西經濟部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二○二○年巴西對華出口逆勢增長,達到創紀錄的676.9億美元,佔巴西全年出口總額的32.3%。全年雙邊貿易額達1,017.28億美元。中國繼續保持巴西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國和進口來源國地位,並成為巴西首個年度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的貿易伙伴。
中國和巴西二○一三年三月廿六日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1,900億元人民幣╱600億巴西雷亞爾。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旨在加強雙邊金融合作,便利兩國經貿往來,共同維護金融穩定,減輕對美元的過度依賴。基於此,澳門證券交易所可以利用澳門和葡語國家歷史悠久的關係,加上葡語和法律互通的優勢,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促進葡語國家持有的離岸人民幣投入澳門市場。
自我管理組織貼近市場
此外,在經營模式方面,澳門證券市場可參考並改進由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NASD”)於一九七一年創立的“納斯達克”(“NASDAQ”)電子市場,採用電子化交易模式。投資者更可以不通過證券經紀,不受地域及時間的限制進行投資交易, 縮短時間,合乎經濟成本效益。
除上述發行不同證券產品的建議,監管和經營模式上,澳門證券市場可參考現今已發展成熟的金融體系,如納斯達克、倫敦證券交易所,以及香港證券交易所等,以“自我管理組織”(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的形式,成熟自我管理及經營。
甚麼是“自我管理組織”簡單而言,澳門特別行政區在立法成立澳門證券交易所時,允許交易所自行制訂上市或證券條例,實行自我管理。雖然澳門政府仍然是澳門整個證券市場的最終負責人,但是澳門政府可以將其大部分監察及營運責任轉授澳門證券交易所,讓其有自行監管及經營的自由裁量空間。
“自我管理組織”有權利自行制定及實施組織內部政策,以配合市場要求。此外,自我管理組織的成員大多是從事銀行業、金融業的專才,他們對市場有一定的認識,所制訂的內部及外部政策能夠更貼近市場情況。可以使投資者和投資公司對證券投資市場更有信心。
若澳門證券交易所以“自我管理組織”的模式營運,加上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多元化的投資產品“三管齊下”,發展澳門證券市場可大力推動人民幣走進電子及國際化市場。
深化數字人幣證券應用
人民幣電子及國際化已是大勢所趨。隨着中國經濟體系日益強大,從金融貿易到對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皆佔有重要一席。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在二○二一年七月發佈的《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它高度重視以數字人民幣為代表的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開發。並在《白皮書》中明確數字人民幣的定義:數字人民幣是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與實物人民幣等價,具有價值特徵和法償性。數字人民幣經過近年的發展已經初顯成效。截至二○二一年六月三十日,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已超132萬個,覆蓋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領域。試點用戶普遍認為數字人民幣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支付效率,降低支付成本,使社會公眾、小微商戶、企業切實感受到便利和普惠。同時,在研發及試點期間,人民銀行積極參與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國際清算銀行(BIS)、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等國際組織多邊交流,同各司法管轄區貨幣和財政監管部門、跨國金融機構及世界頂尖院校交流研討法定數字貨幣前沿議題,並在國際組織框架下積極參與法定數字貨幣標準制訂,共同構建國際標準體系。因此,澳門證券市場亦應作為數字人民幣的試點,探索與經濟社會以及證券市場適應的數字人民幣應用新模式,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部署,繼續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縱觀全球,越來越多國家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發展澳門證券市場及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認股證,是促進人民幣電子及國際化不可缺少的一步。
在9+2的大灣區發展中,澳門可嘗試突破如何更有效地服務這11個城市,推動中小企與葡語國家的貿易以跨境人民幣結算,並以此基礎建設一系列相關的金融產品,全面深化數字人民幣在證券市場的應用。
澳證券市場助增競爭力
發展澳門證券市場對於國家、澳門以及個人層面上均有莫大裨益。在國家層面上,澳門證券市場有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使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在貿易方面,有更大的提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此外,在澳門層面上,發展澳門證券市場可以使其經濟來源多樣化,招賢納士,有更多資源推動以及實施各項有利國家發展的項目。在個人層面上,投資者(特別是離岸人民幣持有人)可以有更多的投資選擇,一舉三得。
澳門是一個極具潛力的發展市場,猶如一塊未經雕琢的美玉,正因為澳門並沒有發展證券市場的經驗,相比已經發展成熟的金融體系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澳門可有望跳出以傳統模式經營的證券市場框架,成為國家發展金融體系中的試驗區,勇於創新,敢於嘗試,迎合市場趨勢。澳門證券市場若有國家政策支持並稍經雕琢,便可望發展成一個不論在國家、澳門或個人層面都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的證券市場。
香港簡家驄律師行創始人 澳門、
內地及香港法律專業協會副會長
A SPAC(Holdings)Group Corp.
行政總裁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客座助理
教授
香港簡家驄律師行合伙人 香港
理工大學金融科技博士生
簡家驄
曾思維
盧廷匡
秦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