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日
2021年10月10日
第A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衆藝館)全面記錄時代

全面記錄時代

最近,大家都流行說“新常態”,到底劇場藝術進入怎樣的新常態?前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指出:“在這個新時代,表演藝術的生產概念也在轉變,以前的概念是以創作和演出為中心。從第四次科技革命開始,表演藝術的生命周期應該包括五部曲:創作、演出、記錄、保存和傳播。”

他認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是表演藝術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家用攝錄器材的普及,人人都可以記錄影像。表演藝術進入“全面記錄時代”。他以香港八十年代的表演藝術為例,那年代大批場館建立,演藝學院成立、資助政策推動了表演藝術專業化,很多戲劇人在外國學成歸來,而這些主創人員,今天很多已經七、八十歲,他們的作品急需協助整理。表演藝術得益於錄影技術的普及化,留下大量動態的、有聲有畫,不只於文字、圖片的記錄,演出在那個年頭被一盒盒錄影帶記錄下來,可是他強調“記錄不是保存,保存是一個制度。長期保存需要一個檔案系統,一個恆溫防潮的環境,和長期的維護工作”。這些錄影帶,數位化需要資源,保存制度的建立必須有專注於劇場史以及整存劇場資料、檔案人才,也就是說今天劇場的行政工作,也不能只專注於演出製作上。

再回看澳門的情況,大量以錄像記錄演出的時期,應該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年初,但並不是所有團體都有能力將這些記錄好好保存下來,散失的資料不計其數。當時澳門劇場仍未走向專、職業化,在以活動為中心的文化社團資助政策,也無法培訓出表演藝術行政人員。這些創作、演出以外的工作誰來做?二○一一年,文化局提出“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培養計劃”,大大推動了劇團的專業化,表演藝術界才正式進入“全面記錄時代”。

(留下來的人 · 五)

踱 迢

2021-10-10 踱 迢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49081.html 1 (衆藝館)全面記錄時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