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濕免治
“免治飯”像“炒牛河”一樣,有“乾”、“濕”之分。
“乾免治”的做法,先把適量的洋蔥粒、乾蔥粒、蒜蓉和月桂葉用橄欖油爆香,加入肉碎(切碎的豬肉、牛肉、豬牛混合乃至火雞肉和葡式臘腸均可),以鹽和蠔油調味,配以少許胡椒粉和生抽,慢火煮至食材濃稠收汁。最後拌入炸好的馬鈴薯粒,澆在新鮮的白飯之上,再加一隻吹彈可破、邊緣略帶焦香的太陽蛋則近乎完美,講究些的店家會配上幾片芫茜或薄荷葉伴碟。想炒出來的“免治”顏色更深更誘人?加點老抽就行了。
萬物皆可雜碎,但免治不行,加粟米粒、豌豆、紅蘿蔔粒倒嫌多餘了。
土生葡菜的特點之一,是喜歡把食材切得很細碎,便於分食,所謂的正宗免治,肉切得細如芝麻,而非大如黑豆。無論在西餐廳或茶餐廳吃乾免治牛肉飯,都是用叉和勺,我喜歡把太陽蛋戳破,讓蛋汁和炸馬鈴薯粒及肉碎融為一體,吃起來才不會太乾;有些店家會把炸馬鈴薯粒分開放在旁邊,怕濕的肉碎讓薯粒失去乾脆的口感。
葡人愛吃“香脆”的炸物和燒烤,連餐前麵包也烤得香脆。乾免治雖好,但不能貪吃,怕炸馬鈴薯粒易上火的養生一族,可選擇加入番薯膏、肉汁較多的濕免治。
免治除了配飯,還可以配包。Antonio M. Jorge de Silva在《土生料理:緣起和演變》中,便提及免治包或咖喱免治包的簡單做法——將吃剩的免治塞進麵包再拿去燒烤。除了就地取材,把剩食化腐朽為神奇,一向是土生廚娘的拿手好戲——免治如是,家宴後才製作的“魔鬼雜燴”(Diabo)亦如是。
澳門的土生名菜如“葡國雞”、“非洲雞”等,隱約可見歐亞非洲的食材及料理創意,卻都是需多人共享的大菜。能具象地反映澳門東西文化混雜之美,在微小細碎中迸發出大滋味,自帶家常氣息,一人獨享亦不覺突兀的,大概就是免治了。
(免治——澳門式美學 · 下)
卡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