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日
2021年10月10日
第C05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書籍易毀 希望難滅

《私運書的人》 作 者:戴樂芬妮 · 米努依 譯 者:許淳涵 出 版 社:商周 出版日期:2018年3月

書籍易毀 希望難滅

在現如今這個叫學生多看點書還要苦口婆心的年代,有時候覺得閱讀是不是真的如此嚴肅沉悶?以至於大部分的年輕人都不樂意堅持閱讀這件事。到底我們常說閱讀,又是在閱讀甚麼?

《私運書的人》作者戴樂芬妮 · 米努依是法國《費加洛報》資深記者,專攻中東事務與文化。她的人生經歷裡,足跡散見於阿拉伯的穆斯林世界,現居伊斯坦布爾的她,仍然持續關注敘利亞動態。本書是真實敘事,曾震撼國際,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群戰地青年在漫天烽火中,冒死搶救數千本處於廢墟裡的書籍,通過運送這些書、通過閱讀編織起對生命的希望,讀來稍感心酸。

或許身處在和平國度的我們很難理解,沒有家、沒有至親好友的周遭,如何靠書來仰望真理,但是敘利亞的這些年輕人似乎渴望一些東西,遠甚於生命。在斷垣殘壁中蒐集遺留下的書籍,將其運到圖書館,讓當地市民能從中通過閱讀,加上圖書館辦講座、英文課、政治思想討論座談等活動,繼而探尋自我價值、追求不受權威箝制的自由等等,最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過程感受被戰爭剝奪殆盡的、僅存的、活着的快樂。

故事主角之一赫勒墩說:“戰爭太變態了,它會讓人徹底改變,殺掉所有情感、所有煎熬、所有畏懼。當我們打仗時,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也變了。看書很好玩,它讓我們保有生活的意識。若問我們看書要做甚麼,我們看書,首先是想還能當個人。”或許戰爭的傷痛,並不能讓人實打實的感同身受,但相信信仰比生命重要的價值觀,絕對能影響到人對於世界的理解。

書中談到他們讀伊斯蘭政治、阿拉伯詩歌和心理學,除了這些之外,最受歡迎的書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他們讀莎士比亞和莫里哀的劇作;還有普魯斯特的小說、聖修伯里的《小王子》等,相信這些都是很多人閱讀清單裡的書,這樣的真實,觸手可及且沒有距離感。但要說起地球另一端,在這樣的無情戰火下,他們居住的千瘡百孔的城市裡,一群有着自由、堅定意志的人,難免讓人覺得正義的血液在洶湧。《私運書的人》以故事形式,展現給讀者一座紙做的精神燈塔,在戰火中談論着如何捍衛希望。

紙質書籍的確奇妙。紙,恐怕是人類思想傳播於有形載體中完美的一種,儘管它易被燒燬,但卻又相當頑強。敘利亞、內戰、難民、伊斯蘭國、恐怖主義、中東局勢……這些議題常常出現在媒體中,我們遠在千里之外,隔着手機、熒幕、文字,的確對無情戰火表示遺憾,但《私運書的人》最為難得的是,透過訪談、照片、影像,記錄了作者接觸到這些青年生活的某些片刻,令讀者可以從作者的文字轉述,在腦海內自行補完畫面。但作者沒有大談世界局勢,也不過問何為正義,它讓戰爭成為這些小人物的背景,給觀眾留下探討思考的空間,作為一個記者,陳述事實即可,其他便交由讀者思量。

艾思

2021-10-10 艾思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49186.html 1 書籍易毀 希望難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