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長樓斜巷故事
唐 嘉
在大三巴街長樓中段的一條短短斜巷——長樓斜巷,最近入口位置被粉飾一新,沿梯級而下,由圓卵石承托建起的圍牆也一起翻新,圍牆上種有綠色植物,十分雅致。最吸引人的,斜巷口一道廢置大門,左右兩側分別裝設供遊人休憩的凳,大門繪畫了舊式小販人物背影,並有文字介紹斜巷及附近街道的歷史,讓居民温故知新:“長樓,古街名,即今日之大三巴街及花王堂街總稱。昔日街旁築有一列連亙兩街之西式洋房(如網絡圖),故習稱為‘長樓’。其街名最早見載於一八六九年憲報,而葡文Calcada do Embaixado名稱意思是‘使者斜巷’。據說是為紀念一七二六年葡萄牙國王派遣特使拜見雍正皇帝而命名。……是澳門舊城區往內港的重要節點,巷徑蜿蜒曲折,拾級而下,倚巍巍石牆,巷内貫通華士圍、大三巴圍及廣富圍。圍內仍多兩層或三層廣府民居……依山而建,卻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長樓昔日豬仔館林立,招徠誘騙華工出洋,藉以為利,圈禁脅迫,飄零萬里,充極苦極勞之工。今日四周景貌幾經更迭,但長樓街名仍為昔日華工販賣的歷史作見證。”
早年曾經在長樓斜巷附近生活過,因此對斜巷每階段變化都留有印象。正如介紹文字指,斜巷是舊城區居民往內港重要出行點,因往昔這裡治安、衛生環境惡劣,故居民經過都提高警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小城百業蕭條,就業困難,曾有小販在斜巷廢置大門擺設理髪檔。至於長樓實際境况,早前在懷舊網絡圖片中見到。而最為深刻的是唐思兄(伍松儉)寫下的文章:《長樓——一段慘痛史》:“長樓就是豬仔館的集中地,‘澳夷’從中得利。豬仔館由一八五一年的五家,至一八七五年增至三百家,輸出華工總數十四萬多人……華工過着牛馬不如的生活。長樓五六十年前,家具店較多。目前,長樓舊樓大多拆卸重建,面貌大改,唯販運華工的歷史卻永載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