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量不是逼出來
觀音像海濱休憩區開放了五個多月,由於佔地面積大,遊樂設施好玩刺激,每逢節假日都人流如鯽。它就像一個社會縮影,讓人看到每個小孩的獨特性,以及每個父母的育兒百態。
有人在網上講述一則關於該公園的見聞,引發父母熱議。公園內的設施因應不同年齡層而分區,但有些小朋友天生大膽,所以偶爾會看到幼童跨區挑戰高難度設施。網友說,她看到一個媽媽鼓勵四到五歲的兒子,嘗試玩其中一個攀爬的設施,小孩起初拒絕,媽媽從旁催促,他只好不情不願地爬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候進退維谷,他只能一邊哭一邊爬。終於爬到頂端的滑梯口,小孩看到離地的高度後完全陷入崩潰狀態,擾攘一番後,邊哭邊向下滑。
網民說自己並不是想批評這名母親的做法,但每次去公園總會看到類似的場面,她問究竟該怎樣做才對?
那時新冠病毒還未出現,周末我們偶爾會一家四口到珠海的公園遊玩。有一天隨意地走進了景山公園,竟發現園內有一個供小孩玩的大型攀爬設施。每次收費五十元,也可以買套票,一百元三次,沒有期限。設施看着好刺激,而且誰也沒有料到後來出關會變得如斯艱難,我們就買了套票。
園內的設施以環狀設計,一環扣一環,共有十一個。設施離地差不多三米,每一個都有不同的難度與技巧,每項大約花兩三分鐘可完成。在兩個設施之間的連接位置,設有一個可供站立三、四個人的小平台。這個小平台不但讓小孩等候玩下一個設施,同時也是讓中途放棄的小孩,可以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沿着木梯爬回地面。
那時兒子五歲半,當他戴好頭盔及安全帶後,信心滿滿地說,他一定可以完成全部十一個項目。開始的第一、二個設施確實比較容易,雖然要走過一條半空中搖搖晃晃的斷橋,但由於腳下可以踩踏的範圍很大,所以三爬兩步就過去了。先生一面拿着手機拍攝,一面鼓勵兒子。我與小兒子則大叫“加油”及“好厲害”等的打氣口號。
一直到第六個項目,兒子面有難色,他每踏出一步,腳下的小浮木就搖個不停。他的手還未準備好去抓下一條繩索,就被背後的大姐姐不斷催促與推撞。先生與大姐姐協調,讓大姐姐多等幾秒,不要催促,這只是遊戲,不是比賽,沒有快慢之分。
終於,兒子完成了第六個項目。他站在小平台,一臉擔心地指向第七個項目,意思是他害怕,不太想玩了。我與先生非常有默契地說了同一番話:“沒有關係,你想玩就繼續,前面還有五個遊戲,不想玩就叫旁邊的叔叔幫你脫掉身上的安全帶,你爬樓梯下來。”
兒子聽後鬆了一口氣,馬上決定放棄。他下來以後我們還是不斷誇讚他,說五歲半能完成超過一半實在太厲害了。就在這時,場內突然傳來撕心裂肺的女孩哭聲,循聲音望去,場面實在詭異:一個大約八歲的女孩站在小平台上,她不敢上前玩面前的項目,導致身後“大塞車”,而她媽媽在下面,拿着一支很長的竹竿一直作勢要打她,催她往前走。女孩在小平台上一直說不要玩,一直轉圈似的躲避竹竿。她哭着求媽媽讓她下來,媽媽死活不肯,一邊罵一邊繼續用竹竿追打她的腳。
其他父母與工作人員對望,但誰都沒有出言干涉。兒子下來後不肯走,要看別的小孩玩其他他沒有完成的項目,所以我們在那裏逗留了足有二十分鐘之久,而這個詭異的鬧劇一直未有完場。
我不知道最終女孩有沒有真的被逼着往前走,還是媽媽妥協讓她下來。但我知道,女孩對這個遊戲的心理陰影一定很大,以後若有機會再路過這個公園,大概死都不想再進去吧?
每個人的膽量不同,有人天不怕地不怕,有人膽小。重點是這只是一個遊戲,好不好玩、玩得開心與否,才是父母最應該關注的事情,而不是將其視為一個訓練膽量的工具。小孩慢慢長大,看到的、嘗試過的多了,他的膽量一定也會與日俱增,何必急於一時三刻?成長是一條漫漫長路,給予小孩足夠的安全感,讓他知道可以有退路,可以失敗,比甚麼都重要。
新冠病毒肆虐接近兩年以來,兒子從未離境。但他已經好幾次問我,甚麼時候能再去那個攀爬公園玩,他相信八歲的自己絕對能挑戰成功;而我認為這才是遊戲的本意。
真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