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一
2021年10月11日
第C07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勿拖延對“拖延症”的正視

勿拖延對“拖延症”的正視

上兩期,筆者分享了在教學生活中常遇到大學生的“選擇困難症”,並且引申討論了形成該症候群的主要原因,及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刻意培養學生“選擇”與“自主選擇”的能力。所以,呼籲教師和家長關注這方面的問題,為學生/孩子提供學會思考和自主選擇的機會。

今期談談筆者常遇到學生的另一個症狀——拖延症。拖延症是指一種將需要執行的計劃和任務,推遲到稍後時間的“個性”或“行為”。一般來說,拖延症者通常會在開始計劃、執行任務,或是在作出決定時,感到焦慮和壓力,從而採取“拖延”作為一種抗壓或應付焦慮的機制。根據今日心理學協會網上所提及的有關拖延症的資料,原則上,每一個人有時對於艱巨的任務都會採取拖延的態度,但是拖延者則會長期地採取拖延的方式去面對自身的工作和任務。拖延者屬於自我調節失敗的類別,而有拖延習慣的人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即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研究顯示,約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大學生稱自己有時會有拖延的習慣,而有百分之五十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會長期地拖延,這算是一個大的比率。事實上,由於拖延者會意識到因拖延行為而產生的後果,所以在拖延的過程中,常陷於自我控制和拖延機制之間的博弈和掙扎中,使拖延者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嚴重者會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甚至焦慮或是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因此,對“拖延症”必須加以正視。

形成拖延症的原因或有很多,例如,很有可能是來自人格特徵、環境因素、工作任務的性質,或是自我效能等,所以直至現時為止,也沒有“獨步單方”能夠“根治”這症狀。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自是對學生拖延症的議題較為關心。筆者在Scopus數據庫中用“procrastination”(拖延症)搜了一下,共發現了二千四百五十六筆英文/外文出版物,在這些資料中,再以“student”(學生)去搜索,共有一千五百二十三筆是與學生有關的。為了了解在這些資料中約有多少是關於大學生的研究,於是再加入“university”(大學)作為搜索關鍵字,結果顯示有一千四百○三筆的資料,是關於大學生拖延症的研究。上述資料搜索的數據或許並非很精準,但是從中不難看出,“影響學業拖延的因素”已成為了一個受國際關注和熱門的研究主題了,特別是在高等教育的領域中。誠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前提下,若未有對大學生拖延症有足夠的關注並予以協助改善,學生和社會的競爭也無從談起。

然而,筆者更想呼籲的是學校的教師們,務必要對拖延症有更多的了解,例如通過了解拖延症的特徵和可能的成因,可以更有效地判斷中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類似的情況,而即時作出回應。筆者之所以提出此呼籲,原因很簡單,因為拖延症的出現不見得是一種突發性的“急症”,更可能是學生上到大學以後,基於學習形態的改變而促使拖延症狀浮現出來而已。俗語說,病向淺中醫,能及早發現,就能及早作出改善!

(正視“拖延症” · 一)

黃素君

2021-10-11 黃素君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49387.html 1 勿拖延對“拖延症”的正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