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素養與未來課程
上期本欄梳理了IBE在《未來素養與未來課程》文件中,有關素養的定義內涵以及素養為本課程體現的特徵。指出澳門下一階段的課程改革,應以此為支點推動建構澳門本地以素養為本的課程體系。本期,將進一步闡述IBE提出素養為本的課程特徵,以及未來素養全球性參考框架。
素養為本的課程特徵方面,IBE提出首先要強調基於情境(contextual grounding),指出基於情境的分析是素養為本課程開發不可或缺的第一步。與學科為本的課程相比,素養為本課程必須更敏感於真實世界的情境和知識的實際應用。第二是要強調學習者中心(learner centerednes),認為需要構建和創造能夠激勵學習者獲得和使用素養的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從而讓其素養可以從中展現。第三,要重視素養的確實應用(evident use of competence)。學科為本課程並不總是強調應用,而更多重視知識的習得,但知識習得並不足夠,關鍵在於將所學知識加以應用。素養為本的課程需要考慮如何才能讓教師有效地組織學習環境,從而讓學習者真正有機會應用所學知識。第四是強調結果或影響(outcomes or impact),素養的應用本身並非目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學生應用素養能產生結果和影響,如更有效能、效率或成就感等。第五要強調跨學科(trans-disciplinarity),文件指出任何單一的素養都可以透過一系列的領域或學科獲得。素養為本的課程必定是跨學科的,尤其在小學後的階段,需要考慮如何使教育者掌握特定學科的同時,又能具備跨學科鏈接的能力。第六為仔細考慮課程結構和順序(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sequence),由於基於素養的課程是圍繞素養而非科目構建,因此其結構與順序應按素養的進階而非科目的難度設置。最後的特徵是高度掌握學科內容(high mastery of content),指出素養為本的課程不排斥學科內容,實際上,跨學科內容的有效應用需要對內容有更高水平的掌握。
顯然,上述七點是建構和發展素養為本課程的基本原則,也是判別未來課程是否符合素養朝向的基本依據。澳門課程發展的下一個十年,可以按此原則在目前的基礎下進一步推展。而具體的建構模式,IBE給予我們一個可供參考的框架。
素養為本課程的全球參考框架由三個面板(panel)組成:面板一是七個互動性要素,分別是信息、數據、技術、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面板二是上述構成要素在相互作用下產生七種宏觀素養(macro competences),包括:終身學習、自主能動性、交互使用各種工具和資源、與他人互動、與世界互動、多重素養、跨學科。七種宏觀素養由於其普適性使其在課程的轉型和革新保持穩定,是課程的“宏大圖景”(bigger picture)和“首要原因”(overarching “why”)。而面板三則是七個由宏觀素養融合起來,能表現出多重意義的公共好處(public good)。篇幅所限,下期再續。
(課程發展下一個十年 · 九)
一 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