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 疑
雖說我不大關心諾貝爾文學奬的事情,不過當得獎人確定下來後,我多少還是有點好奇。今年的得獎作家是來自坦桑尼亞的阿布拉扎克 · 古爾納,和過往眾多的得獎作家一樣,我對他沒有認識。東非的坦桑尼亞當然聽過,不過對於它被殖民的歷史了解不多。只知道它曾經被英國殖民管治過,大概是英聯邦國家之一。我書架上只有一本書是關於非洲裔英聯邦作家的,那裡並沒有提到古爾納,因為作者卡利尼(
Peter J. Kalliney)關注的時間點,正是古爾納剛出生後(一九四八年)不久。
卡利尼的書《Commonwealth of Letters》,是關於上世紀中由BBC(英國廣播公司)或一些著名的出版社培養出來的非洲裔作家。當時英國一些頗具盛名的作家,對來自非洲殖民地的作家深感興趣,不過古爾納錯過了那段黃金歲月。雖然我對這位諾貝爾得獎作家毫無認識,但也沒有想過要找他的作品來看。其中一個原因是手上實在有太多東西還未來得及看,不過也許更重要的是,我對評審的趣味不大信任呢。
事實上也怪不得人,文學獎的得獎作家和當下的社會和政治形勢出奇的脗合。當然不是說年年如是,但也絕對不是單一事件。例如今年非裔黑人作家獲獎,不難讓人聯想到早前鬧得熱烘烘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我當然明白這種聯想對古爾納來說,是絕對不公平的,特別是我從來沒有看過他的作品。然而,我深信寫得和他一樣好(或者甚至比他好)的作家大有人在,為什麼會是他呢?說到底,這個時勢頒獎給他,彷彿坐實了人們一向對諾貝爾獎的猜疑,這又何必呢?
不過話說回來,別看我愛理不理的樣子,我還是喜歡一年一度設有諾貝爾文學奬這回事,因為每年只有那麼一兩天光景,人們突然對文學家及文學作品關心起來。
區仲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