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二
2021年10月12日
第C08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物藝術Bio Art(一)

一九三六年紐約MoMA“愛 德華 · 史泰欽的飛燕草”展覽一 角(圖片來源:http://aprivateview.nl/ stilllife_pic_94.html)

在一件藝術品背後

物藝術Bio Art(一)

生物藝術就是一種以生物、細菌、基因、活體等為對象而進行藝術創作,這種結合科技與美學對藝術邊界的探索,在於挑戰人類、生物、自然界之間的界線,藝術家從而承擔透過科技對社會、環境、政治、文化以及道德等批判性的角色。一九三六年,紐約現代博物館(MoMA)舉辦了“愛德華 · 史泰欽的飛燕草” 展覽(Edward Steichen's Delphiniums),史泰欽是一位攝影師,亦是一位園藝家、畫家、策展人。他曾旅居法國,一九一三年獲法國園藝協會授予金質獎章。展覽一共七天,這是史泰欽以植物雜交種和選擇培育方式而成的稀有的飛燕草品種,是他花了二十六年研究的成果,而這個成果亦獻給了MoMA,成為MoMA首個以植物為主角的展覽,亦開啟了生物藝術的大門。史泰欽曾提及“將遺傳學應用於植物育種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它的最終目的是追求美的美感”。 此後,一些前衛更着眼於藝術媒材的探索,藝術思潮的更迭,世界環境的動盪,藝術家需要一些更具創造性、獨創性的藝術表現手法。另外,亦陸續出現以動物或植物為媒材的藝術作品。如一九三八年由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安德烈 · 布勒東(André Breton)與保羅 · 艾呂雅(Pauléluard)共同策劃的“超現實主義國際大展”中,達利(Salvador Dali)的參展作品《雨中計程車》(Rainy Taxi)上便出現了活蝸牛、萵苣和菊苣等活體作為藝術表現元素。在二十世紀的五十至七十年代,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年輕藝術家對現代藝術的反思,前衛而獨立的藝術思潮紛紛湧現,偶發藝術、行為繪畫、激浪派、維也納行動派、貧窮藝術、大地藝術等,這是從傳統藝術媒材跳脫至一種追求概念、社會性、事實性的一種藝術創作思潮。波伊斯(Joseph Beuys)在一九七四年的作品《荒原狼:我愛美國,美國愛我》中透過與一匹狼的共處來完成他的行為藝術作品,並對社會消費、現代物質文明、族裔對立等問題的批判。這是開啟了藝術與藝術家、藝術家與觀眾、觀眾與作品之關係改變的年代,藝術家以對生物、科技的結合,以藝術方式呈現這些實驗成果亦開始出現。

有愿

2021-10-12 有愿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49597.html 1 物藝術Bio Art(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