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工程堵渠網 水浸黑點多改變
工聯促更新離島水位監測資料
【本報消息】工聯總會副理事長、離島辦事處主任梁銘恩受訪表示,每逢受暴雨及熱帶氣旋影響,澳門多處路面出現水浸情況已成常態。近年,離島水浸區域大幅增加,各主要道路皆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如氹仔波爾圖街、官也街、路氹連貫公路圓形地、蓮花圓形地、石排灣圓形地、九澳高頂馬路等。
清理垃圾暢通渠網
在未來面臨更多極端天氣或大雨持續情況下,為進一步確保主要交通幹道安全暢通,讓駕駛者及行人規劃安全出行路線,建議當局更新及新增現時全澳“水位監測系統資料”中的低窪地區,加強宣傳讓市民更好了解各區水浸情況,並且加快檢視離島公共渠網的排水功能。
梁銘恩認為,離島區近年水浸黑點多,與近年大型工程啟動及建築物增多有關,尤其原工地內公共渠網因工程需要被圍起,導致公共渠網失去原有分流作用。
惡劣天氣下,降雨及雷暴情況往往瞬息萬變,她認同及讚揚市政署派員到各水浸黑點提前清理各區阻礙路面及覆蓋雨水井的垃圾。隨着離島區不斷有工程及發展,期望有關部門重新檢視離島公共渠網佈局及分流能力,加強監管工程及用地者的普法工作,官民合力保持公共排水渠網暢通。
增設山泥傾瀉監測
現時氣象局提供網上定時“水位監測系統資料”,當中路氹低窪地區共七個監測點,包括柯維納、沙維斯街、黑橋街站、益隆、松樹尾、石排灣、聖方濟各站,從實景中街道角度可見,七個監測點中大部分隨着政府部門的公共渠網規劃重組,水浸情況大大改善,已非今天困擾離島居民及駕駛者的水浸黑點。
梁銘恩建議相關部門結合各區天眼柱,更新及增加新的全澳低窪地區監測點,尤其因應離島山體較多,增設“山泥傾瀉監測”,更好地向市民提供即時資訊。
亦建議向市民推廣局方“澳門天氣”手機應用,自行查詢各區水浸情況,更好規劃及保障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