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遺跡有待優化
唐 嘉
日前報章報道,大三巴高園街大坑遺跡開放供遊人參觀,但據在場保安受訪時稱,從開放至今只有很少居民前來參觀。這可能是開幕消息缺乏宣傳所致。據說,這個大坑遺址在聖保祿學院範圍,它出土了數量龐大的陶瓷器碎片和建築構件,當中包括不少年代約為明末清初的外銷瓷器殘片,為澳門與海上絲綢之路及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證。然而,老居民只記得該地點以前是公務員宿舍所在地。
自二○一○年至二○一二年,文化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在上址進行考古發掘,之後大坑位置用螺旋狀粗大竹枝圍封起來,居民一直都不知道葫蘆裡賣甚麼藥。居住在茨林圍的百歲老攝影家李玉田,生前曾開玩笑對我們說,“上述地點根本沒有甚麼古物!”
直至最近公佈,文化局和科學考古隊聯合發掘,在上述遺址發現人工開鑿的大坑,同時發掘出土大量明末清初的陶瓷器碎片。文遺委員葉達表示,高園街大坑好可能和現今茨林圍村內古井有關聯,至於實情如何,有待文化局蒐集資料給予印證。
據大坑開幕當天消息報道,現場只有簡單的圖文基本資訊、印刷品的宣傳圖案,沒有實物展區,欠缺說服力。筆者曾在非假日前往參觀拍照,卻被要求登記資料刁難,令人費解!
一九九○年至一九九六年間,澳門政府對聖保祿教堂遺址進行考古、修復及再利用工程,由葡國建築師負責策劃和設計,多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博物館學家參加工作,經過五年考古、勘察及建造,建成一間博物館。大炮台山徑旁展示發掘出如城牆形狀土丘、石磨等遺跡實物,令遊客受落,加上牌坊後面用玻璃覆蓋的坑道、天主教博物館墓室等,令遊客大感興趣。
考古發掘是一項沉悶的工程,且要時間堆砌。近年在四川三星堆發掘出土的七尺大型青銅花鳥燈柱及大量象牙文物,反映四千年前擁有青銅冷鑄工藝技術,令人產生謎團,震驚考古界!動搖了四千年華夏文化的權威論述。這一驚人考古成績,也是經過數十年的時間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