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城市
田中泓
當代的藝術不僅只限在博物館或畫廊等室內場地展出,不少藝術家喜歡在城市的戶外空間選擇創作的地點,使其作品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
由於受疫情影響,我們不能像過往自由地在世界旅行,但透過互聯網等資訊技術,也能第一時間知道世界另一些角落正在發生的事。
剛過去的九月十八日至十月三日,一項名為“包起凱旋門”的藝術項目在法國首都巴黎舉行,目的是向已故的保加利亞藝術家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 與其妻子 Jeanne Claude致敬。
Christo 及Jeanne Claude被視為地景藝術的先驅,他們自上世紀開始陸續創作及實現了多項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景藝術,其中包括將巴黎塞納河上的新橋、澳洲Little Bay的海岸線、德國國會大廈“包”起來。他們認為,透過將柔軟的織物覆蓋在壯闊的地景上,能讓這些堅硬的自然景觀及建築物頓時給人輕盈的感受,亦能讓人們重新認識身邊熟悉的景物,影響人們的感知及重新省思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巴黎凱旋門聳立於巴黎十七區戴高樂廣場中央及香榭麗舍大道的西端,一直以來都是巴黎其中一個重要的建築地標,這個由拿破崙為慶祝戰爭勝利而於一八○六年下令修建、並在一八三六年竣工的紀念碑,在藝術項目實施期間,被二萬五千平方米的銀藍色可回收聚丙烯織物完全覆蓋,並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出閃閃亮光(見取自網上圖片)。
其實,藝術家想將凱旋門包起來的想法早在一九六一年已誕生,設計草圖也早已經畫好,然而,Jeanne Claude及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分別於二○○九年及今年五月底離世,而Christo去世之前,希望在他死後能實現這個項目。最後,他的遺願在龐畢度藝術中心及巴黎市的協助下,在構想萌生六十年之後終於得到實現,亦為仍被疫情影響的巴黎創造了一個短暫的“打卡點”。
澳門近年喜歡利用“塗鴉藝術”到處製造“打卡點”,會否有天也將地標建築包起來⁈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