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後 歐盟待變
五年前英國公投脫歐,曠日持久的脫歐談判,把原本危機四伏的歐盟鬆散政治機制折騰得夠嗆。去年一月底,英國終於退出歐盟,差不多一年的過渡期也於去年底結束,歐盟各國總算鬆了一口氣,重拾信心向前走。二○二○年是特別的一年,新冠疫情在中國爆發後,迅速傳播到歐洲。顯然歐盟的反應有點遲鈍,意大利首先在疫情的衝擊下醫療系統癱瘓,法國也在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應對措施下,醫療系統幾乎崩潰。歐盟各國疫情嚴重,在禁足、封城的打擊下,衝擊了正常的經濟活動。
二戰後,歐盟經過漫長的發展,蛻變成今天擁有二十七個成員國的超國家權限,但依然是鬆散的政治機構。歐盟的兩大軸心國——德國和法國,於上世紀末,貨幣匯率屢遭華爾街金融大鱷的興風作浪而飽受蹂躪;跨入這世紀,終於成立了歐元區。一個統一的歐元貨幣,自然解決了不少問題,但歐盟各國經濟強弱各異,採用同一貨幣的缺陷是成員國必須執行相同的經濟政策,所以只有十九個國家暫時符合條件。經過○八年金融風暴及歐債危機後,華爾街金融大鱷屢次企圖狙擊歐元,讓歐元區國家更加體會到統一貨幣對經濟穩定的重要性。而歐盟也更有自信,有一天可以和美元在國際市場上平分秋色。
今年與明年,是歐盟特殊的時刻。明年四月初,有五年一度的法國總統大選,民調顯示現任總統馬克龍遙遙領先。雖然說距離選舉的時間還有幾個月,除非有非常意外的事情發生,否則的話,馬克龍連任幾乎沒有太大懸念。反而上月底德國的聯邦議院選舉,由馬上退休的現任總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堂,竟然慘敗,只獲得不到百分之二十五的選票。而獲得最多選票的社民黨,將有優先權組織內閣。
在默克爾執政的十六年期間,德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强,主要歸功於她繼承了社民黨施羅德執政時大刀闊斧的改革,和一個穩定匯率的貨幣環境。默克爾只是蕭規曹隨,拿着菜籃子上超市兢兢業業的管家,無論是處理歐債危機和領導歐盟開展新篇章,都缺乏鮮明的承擔,難怪連腳踏實地的德國人,也開始人心思變。雖說德國的議會政制容易引發組閣的難度,但現在看來,似乎社民黨會順利組成“紅綠燈”聯合政府,如是者,無論對德國還是歐盟,都會帶來新氣象。
二十一世紀初,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二十個歲月的經濟騰飛,將中國從世界工廠蛻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導致了當今中美兩國關係緊張的局面。有人宣稱多年來的經濟全球化已經走到了盡頭,然而回顧歐美的經濟發展史,似乎全球化的趨勢並不會逆轉。
德法作爲歐盟的軸心和工業大國,尤其是德國的汽車工業舉足輕重,汽車的銷售額和中國市場息息相關,難怪默克爾一直堅持親華的 Realpolitik。但是在中美兩國水火不容的競爭格局中,很容易想像到歐盟對華政策,將會在德法新政府的日程表上,出現明顯的調整。走了默克爾及少了一個英國之後,似乎歐盟更容易重新起步。面對中美兩國經濟巨無霸日趨激烈的角逐,歐盟更需要進一步政治整合,才可以面對前景不明朗的國際政經環境。
陳增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