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祭軒轅 凝民心
清明節炎黃子孫祭黃帝陵,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炎黃子孫”之謂,是代表中華民族對人文初祖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黃帝為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首;乃有熊國(今河南新鄭)國君少典之子,稱有熊氏;因居軒轅之丘而號軒轅;又長居姬水故為姬姓。蓋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
軒轅之時,因神農氏(炎帝部落)的後世子孫道德衰薄,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黃帝遂起兵征之,打敗炎帝部落於阪泉,諸侯咸來賓從,遂代炎帝為天子。後又戰勝暴政的蚩尤(神農氏之一支),統一華夏部落,建立共有制的國度,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開創了中華文明。
軒轅黃帝死後葬於橋山(今陝西省黃陵縣)。為感念初祖大德,後世以傳說中軒轅出生的三月初三和清明節為祭祀黃帝的日子。而歷代君主祭祀黃帝陵除宣揚敬祖孝道外,更是為了建立一套虛擬的“政治血緣”,以示正統。自春秋周威列王四年(前四四二年)祭黃帝始,歷朝都會派官員到陝西祭黃陵,到漢武帝時奠定了祭典基礎;唐代宗時期(七六二年——七七九年)黃帝陵公祭升格為國家級祭典。此後歷代王朝公祭黃帝陵不斷。明洪武四年,太祖朱元璋更親撰祭文以讚頌軒轅黃帝的功德。
滿清政權入關後,認識到承繼和延續從軒轅黃帝一直貫徹下來的道統的重要性,故自順治皇帝撰黃帝祭文以收服漢族文人之心以後,歷代清帝登基都要祭告軒轅黃帝。到中華民國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時,也派代表團專程赴陝西祭黃帝陵。
清道光年間,“黃帝”逐漸被論述為中華民族的祖先,被轉化為民族認同的歷史符號。一九三七年清明節,國共兩黨代表同赴黃帝陵祭拜軒轅黃帝,冀促成國共合作共擊日寇,挽救中華民族。就是一次以民族認同作維繫以促挽救民族尊嚴的體現。
新中國成立後,於一九四九年舉辦過第一次黃帝陵祭祀活動後,停祭了五年,其後恢復每年一祭;之後又因文革而中斷,到一九八○年復辦公祭。活動主要是宣傳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和愛國主義思想。
近十數年來,每年在陝西隆重舉行的祭黃帝陵儀式中,都有寓意深長的程序,如擊鼓三十四通以象徵全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以及海外中華兒女崇敬初祖的共同心聲。又如九響鐘鳴,則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最高禮數,表達全體中華兒女對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無限景仰和無比感恩;亦寄望着祖國早日統一,同心同德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之一)
三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