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日
2021年10月24日
第B08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隨筆)“哥”者可歌

“哥”者可歌

關於“哥”、“歌”之淵源互涉,《辭海》等工具書多有解釋。《史記 · 燕召公世家》載: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此處“哥”,與“歌”相通。

今人言哥,泛指年齡稍長或相若的男子,也指妻子對丈夫的暱稱。願意稱夫婿為哥,倆口子關係定然比蜜還甜。至於兄、哥的混用通用,既已蔚然,就不必茫然——與其耗時辨識,不如蒙頭睡一場恢復精神的酣沉覺。

山西民歌《走西口》,內涵豐富,旋律動聽。一聲聲“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話兒留”,盡訴了離別苦。清宵詠之,不免惆悵傷懷。

張國榮生前以“哥哥”之名縱橫歌壇,鋒頭之勁一時無兩。某年,張國榮與林青霞合拍《白髮魔女傳》,片場人呼林美人“姐姐”,張便順理成章被喚“哥哥”,“哥哥”之名從此不脛而走。儘管哥哥化蝶多年,張迷依然不離不棄。每逢哥哥忌日,悼念帖子多如雪片,參與者不乏衙門新貴、商界名媛、房產買辦等專才。

“哥”字,語義清潤而不猥瑣,語音清脆而不油膩。音義以外,還隱含一種難以言說的淒美。作家李敖對“哥”字情有獨鍾。鍾之不足,還書裡書外、人前人後自稱“敖哥”。

敖哥“橫睨一世,卓爾不群”。其文論佛道、揭時弊、談風月、話女人、聊貓狗,筆筆驚世駭俗而自成一體。敖哥人如其名,自負自戀,傲氣十足。對於自家筆力,敖哥說: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這“宣言”,示露出他那一篇篇無需“斧正”的“拙作”,將冠絕文壇五百年。敖文一出,誰與爭鋒?意欲掰手腕者,只能從第四名開始排隊去。

同樣稱“哥”,張國榮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圍繞李敖的爭議則沸沸揚揚。敖哥對敵人“不發火,只開火”,他以憤世玩世的心態,與台島“惡政”、“小人”周旋。他“熱衷”樹敵,上至強權如蔣家父子,下到鄉愁詩人余光中,挨其罵者近三千人。即使“二進宮”,也一如既往不摧眉不折腰,給庸俗時代帶來莫大驚喜。

李敖“信手翻盡千古案”,看來是精通文史,學貫中西了。其文集扉頁寫道:李敖,著名作家、史學家、思想家。如此定位,倘若是書商營銷需要,倒不必介懷;如果出自集主之手,卻值得商榷。回眸人類文明史,除了孔丘、柏拉圖等數人,誰有資格成為思想家?個個都是思想家,必然稀釋“思想”成色,降低“思想”含量,所謂“思想”和思想家也就掉價到氹底潭淵去了。李敖文字辛辣,讀之痛快淋漓。若論及思辨的深刻性、學問的精深度,距離“思想家”尚有莽莽長路。

敖哥已故去多年,各種榮譽與光環、嘲諷與誹謗早已塵歸塵、土歸土。李敖其人可歌,其文史知識的積累儲備與嫻熟運用,值得肯定,甚至值得仿效。他是一位才華超卓、可歌可頌的優秀作家。

敲鍵之日,颱風已過境,疫情亦消滯了猙獰。耳際竟響起“小哥”費玉清的歌聲:浮雲散,明月照人來。

劉景松

2021-10-24 劉景松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51860.html 1 (隨筆)“哥”者可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