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應變協調”
執筆之日正逢文化局轄下文化場館重開,其實自八月至十月,澳門官方表演場館因疫情先後兩次關閉,閉館日數共六十八天。相對去年從一月二十五日閉館至六月二十六日,看起來今年“停擺”天數不及去年一半,可是夏秋之間正值澳門劇場演出進入高峰期的階段,加上期間取消文化局主辦的“內港、氹仔文化深度遊 · 戲”和“國際音樂節”,取消及延期給藝團帶來的影響不可小看。更剛好的是,文化局二○二二年度的文化活動/項目資助申請亦在此期間進行,但由於防疫需要,政府部門暫停對外服務,提交申請日期也只好延後,從當下情況的反覆,到未來計劃的不穩,藝術工作者的焦慮是不難想像的。
可以說,反反覆覆的疫情,既重創了藝文工作者,也考驗了文化部門的應變協調能力。
在這段“停工”日子裡,劇場工作者不免叫苦,雖說怨言有不少,但更多的是對本地藝文發展的擔憂,例如為何疫情趨緩時,學校可以復課(指九月初),電影院可以重開,擠進食店時大家都脫下口罩進食,劇場重開的日期卻是無聲無息、姍姍來遲?為何政府在近日兩度停課後,均有公佈預計學校復課的日期,文化設施卻是毫無預警下說開就開?是否表示連執掌文化的部門也認為文化在這個城市中實在是可有可無?
平心而論,文化局的反應顯然是相對去年快了。場館關閉數天後,局方就在新聞稿中呼籲受資助社團取消或暫停舉辦受資助的活動,受資助活動“應透過線上形式舉行或不會引致人群聚集的方式進行”;如受資助單位不遵守衛生部門的防疫指引,“文化局將保留取消資助的權利”更是“辣招”。而因疫情取消的活動,可在符合審批條件下報銷,這些都是去年疫情下已實施過的“應變協調”方案。
(再疫情,文化事 · 一)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