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奢
農夫市集的當代復興,和近年人們對有機食品和食品安全的需求逐步提高,相輔相成,本質上是對全球現代化糧食產銷方式進行反思與修正。
工業化糧食生產體系雖然便利價廉,卻對環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例如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與殺蟲劑以保持賣相和產量,運送、加工過程中添加的各種化學物質,以及難憑肉眼檢測的農藥殘留等,均為消費者帶來難以掌握的健康風險。
和工業化的糧食品牌相比,小量生產的有機農作物在市場佔有率、售價和知名度上稍欠優勢。對自產自銷的小農而言,參加一周一次或數次的農夫市集有實在的人力物力考量,首重營利和品牌建立在所難免,理念推廣更像是增值的手段。公平貿易、永續有機、慢食、剩食、醜食(指長相不佳但自然生長的食材)、本土種子、自然農法,風潮一浪接一浪,共通之處,在於重塑都市人和土地的連結。
富裕社會的一項共同特徵是,人們覺得喪失了與土地的古老連結,渴望重新建立一種能隨時抽身、全盤可控的短暫關係。諸如求打賞的意大利農民會提前把松露埋在樹下,好讓貴族輕鬆挖到;最極端的例子,當數法國皇后瑪麗 · 安托瓦內特,特意命人在奢靡的凡爾賽宮花園獨闢一處,建造一座田園牧歌式的小農場,以供她和侍女無聊時打扮成農民,為早已被擦洗乾淨的乳牛擠奶。
正如都市中產對農夫市集失去新鮮感後,轉向追求更高級的沉浸式體驗——周末或假期住進杳無人煙、山林圍繞的高檔民宿,吃店家烹製的山菜野果,享受負離子、芬多精森林浴。這種不流一滴汗、花大錢享受大自然的露水姻緣,謂之“野奢”。
(呼喚農夫市集 · 二)
卡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