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日
2021年10月24日
第B08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胭脂齋)一幅畫

一幅畫

至今還沒有哪一幅畫,能像《Ophelia》那樣令我產生又欣賞又排斥這樣對立的兩種情緒,以至於當我聽說這幅畫來到中國展出時,忍不住有些激動。

第一次在畫冊看到這幅畫,視覺上很受衝擊。也許是我所見的關於人物的橫向構圖如此流暢的比較少,也許是因為畫面色彩柔和統一,卻又靈動明麗,也許沒有那麼多說辭,就一個字:美!總之,注意力被強烈吸引了,而後,接踵而來是同樣強烈的感受:排斥——因為那股濃郁的、瀕臨死亡的、生而無望的氣息,令我陰鬱感傷,莫名不適。

畫中的女子身體半溺漂浮在水面上,眼神渙散投向虛空,口唇微張,似在向虛無傾吐,又似擱淺的魚在吞吐最後的生命氣息。她棕紅色的長髮隨波飄散,雙手與裙襬被河水托起,如花苞一般,彷彿下一刻就會開放,也或者,下一刻就會萎亡。你不會懷疑這是她溺斃前的某刻,但畫中沒有正常人本能地驚惶與掙扎,更沒有對生的憧憬與希望。她如此放鬆,淡然地一如她剛親手採摘現如今散佚漂浮在身旁的花兒一樣對外物失察。而蘊含豐富意味的背景那麼協調、那麼有韻律地鋪陳出異乎尋常的寧靜,在光影流動之間,那如桎梏般的絕望被裝飾成有夢幻美感的解脫……

這就是當我快速翻過這一頁後,又忍不住回頭翻看的原因,我好奇為什麼一副描述死亡的畫作,卻有那麼濃烈的美感引人入勝。

果然有原因。作為前拉斐爾派的創始人之一,畫家米萊斯和友人將早期意大利畫家繪製壁畫的技巧運用到了布面油畫上。這種明麗透徹的色彩效果,極富情感表現力,加上精美的細節,感染力便從觀眾的視覺進入到心靈。想來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同為印刷品,這幅畫尤為醒目。

關於這幅畫的主題講解、創作背景及八卦,網絡上有非常豐富的文章,足以讓你更好地去理解與欣賞那份被美感掌控的悲情。

古 吉

2021-10-24 古 吉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51866.html 1 (胭脂齋)一幅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