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10月26日
第C08版:視覺
澳門虛擬圖書館

生物藝術(二)

螢光兔仔Alba (圖片來源:http://www.genomenewsnetwork.org/articles/03_02/bunny_art.shtml)

在一件藝術品背後

有愿

生物藝術(二)

就生物藝術的介紹,今次先跳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巴西裔美國藝術卡茨(Eduardo Kac)在一九九七年首先提出“生物藝術”的概念,當年他發表作品《時間膠囊》(Time Capsule)時所創造。雖然生物藝術定名於二十世紀末,但通過Joe Davis de Menezes和SymbioticA等藝術家的作品,在二十一世紀生物藝術開始更廣泛地開展。而卡茨在二○○○年發表了一隻名字Alba的螢光兔仔,這是一隻被植入水母體內綠色螢光蛋白(GFP)的兔仔,在特定的藍光照射下,Alba身體會呈現螢光綠色,這是通過對動物的遺傳基因的操作,使兔仔的顏色產生變化。螢光兔仔是生物藝術中影響範圍較廣的作品,這件作品引起了大眾媒體的關注,但大部分以科學的角度切入作為報道的重點,往往忽略了藝術家與科研機構的未來,以至藝術在生物學中的角色。另外,亦引起了一些對生物藝術所產生道德問題的思考,在一些人眼中,他們質疑這是對動物權利的剝削,以動物牟取私利,或者質疑基因轉移技術所帶來的道德問題。二○○二年,法國國家農藝研究所宣佈Alba已死亡,兔仔的離世引發了藝術家與生物學家有關作品的爭議,當中包括作品權誰屬?圖片中兔仔圖像是否經過修飾,因為GFP基因只可在皮膚呈現,不可能在毛髮中表現。繼而引發照片的真實性,以及藝術家的道德問題。這些都是生物藝術家對生命與科學實踐中有關倫理、社會、文化、審美的探索。但無可否認,這已經成為生物藝術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2021-10-26 有愿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52284.html 1 生物藝術(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