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名
九月二十八日,為孔子誕辰日,今年已是二千五百七十周年。雖是冥壽,正好逢“十”,也算整壽,但未見哪裡有紀念性活動。前些年孔子學院散佈世界各地,不知有無借這個特殊的日子,向異邦的人們介紹和傳播孔老夫子其人其事。
孔子生存的時代太古老,或因各種條件所限,他自己未著書而立說。所謂立說,是他周遊列國或開堂講學時闡述的思想理念,由弟子和弟子的弟子記錄整理,得以成書流傳至今。當中經過不同版本的彙編,最終有了集其思想理念大成者:《論語》。書名中的“論”,為論輯、編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言辭的意思,合起來即言論的彙編。《論語》共二十篇,分四百九十二節。各篇正文開頭,或“子曰”,或“子謂”,多是孔子對當權者或弟子的言談,話題涉及廣泛,諸如政治、禮儀、道德、倫理、教育、處世、修身、學習以及對人物的臧否,還有弟子對孔子的容貌、舉止以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習慣的描述。千百年來,大多數時期孔子很有地位,被尊為“聖人”、“大成至聖先師”,《論語》作為儒家經典著作,成為“四書五經”之一,是求學立身的必讀書,有關它的疏證釋解之著也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不過,我上中學至“文革”後期,孔子非僅不再是“萬世師表”,而且人人皆可呼其原名“孔丘”,甚至帶有貶義的“孔老二”,口誅筆伐其所有言行,而《論語》就成了反面教材。那時候,都是從中尋章摘句,撰寫批判文章交差了事,不會也不敢趁機認真通讀《論語》。我的最大發現是,有些慣用的成語,原來出自《論語》。
由於國家政治重上正軌,孔子基本恢復了作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應有地位,而《論語》也在前些年的“國學熱”中火了一陣子。北京有位女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講了好些天,終於將《論語》講成了包治百病的“心靈雞湯”,給文化界留下一大笑話。其實這不奇怪,《論語》的影響力太大,也給了後人太多想像和詮釋的空間。
說到影響,還有一個反證。在大學上新聞史課,其間講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有本《論語》半月刋,由幽默大師林語堂創辦,不大力宣傳全民抗戰,反而刋登幽默小品,云云。總以為刋名來自《論語》,不用記也記住了幾十年,看到林語堂作品就想到《論語》及孔子。直至今年初,讀到《上海灘》月刋一月號上〈施建偉:林語堂研究第一人〉,其中引曾任《論語》編輯的章克標老人的一封信憶及:“說來有趣,這《論語》的刋名還是我起的呢!一九三二年的一個夏夜,我們一眾文人在邵洵美家的花園裡品茶、納涼、閒聊,大家想辦一份與眾不同的海派雜誌,刋名議來議去定不下來。無趣之中,我說,請語堂兄任主編,林語,林語之堂也,諧音就叫《論語》,不亦可乎,大家附和稱妙。《論語》就此發端……”我驚訝之下,翻閱林語堂有關《論語》的回憶文章,雖未明確提到刋名的來歷,但也沒有將它與孔夫子掛上鈎,章克標的回憶看來是可信的。可是,《論語》的影響如此之大,這麼多年,有誰能不誤以為民國那本半月刋用它取名呢?
賀越明